穴位按摩,天然丰胸方法
平胸一直是亚洲女性的烦恼,丰胸更是东方女性关注的话题。丰胸可以采取中医的方法,比如穴位按摩。下面是关于穴位丰胸的最佳方法叙述,女性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选择方法。
穴位按摩,天然丰胸方法。
你知道吗,我们的乳房中,大部分都是脂肪,也就是说,脂肪是构建胸部不可缺少的成分,脂肪令我们的胸部圆润、丰盈、柔软并富有弹性。
所以,想要胸部变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脂肪都积聚到乳房内。可是,让脂肪只储存在胸部是相当难的,肥胖的女性,胸部也比较大,而瘦下来后胸部也随着变小,这些情况非常普遍。如果想身材很苗条,胸部却比较丰满,那么从体质上来看,乳腺就要变得很发达才行!
想要令乳腺发达,那么雌性激素就不可缺少,秘诀就在于丰胸穴位按摩法!通过刺激乳房上的美乳穴位,活化雌性激素的分泌,让淋巴更畅顺地流通,让你的胸部步步升cup,而且还能美容养颜,天然健康又轻松,无需花一毫一分,就能打造完美“胸”器!
神封穴:改善母乳
封穴位在胸口的两侧,在介于胸口正中与乳头之间,距胸中行各5厘米处。推拿方法是以手指指面或指节向下按压,并做圈状推拿。对于有母乳分泌不足、心脏病、胸闷咳嗽的人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改善。
少泽穴:打通乳腺
少泽穴位在小指指甲根部外侧的地方,推拿方法是以手指指面或指面向下按压,并做圈状推拿,其它功效有改善产后乳汁过少、乳腺炎、中风昏迷,达到丰胸、促进乳腺畅通。
乳中穴:胸部坚挺
乳中穴位在于乳头的中心,推拿方法是以手指指面做圈状推拿,其它功效有改善性冷感,月经调理。这种方法可以使胸部更坚挺。
期门穴:通乳丰胸
期门穴位在左右乳头正下方第六肋间内端处,推拿方法是以手指指面或指节向下按压,并做圈状推拿,其功效有治疗乳痛、肋间神经痛、肝炎。丰胸原理:化淤解郁、通乳丰胸。
脚底减肥穴位按摩
脚底按摩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相信很多人都在利用穴位按摩来达到减肥的效果。脚底的穴位都有对应的身体器官,所以只要按对了器官就会起到减肥的效果的。
中医指出,因为人体的特殊结构,人身体各个器官的神经都会延至足部,当人体的某个器官出现异常时,足部反射区就会有结晶沉积成为痛点,当刺激这些痛点时就可以快速排出沉积在组织周围的毒素和废物。下面小编就详细介绍下脚底按摩减肥法:
1、按摩脚趾
脚趾是人体经络的起点,经常按摩,可使气活跃流通,血液循环加速,每天坚持按摩脚趾,还能有助于血压的下降,按摩脚趾不仅可瘦身,还能增强人体的记忆力。
做法:双手抓住脚的大趾,做圆周按摩,每天按摩数次,每次2分钟,也可用手做圆周运动搓小趾外侧,由于记忆力是和小脑相连的,小趾又是小脑的反射区,所以按摩小趾可增强记忆力,每天坚持按摩2分钟,就能收到很不错的瘦身效果。
2、要敲击足底
入睡前用拳头敲击脚底,可消除一天的疲惫,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帮助内脏排毒,保证血管的排泄功能畅通无阻,进而加快燃脂速度。
做法:以脚掌为中心,有节奏的进行,以稍有疼痛感为度,每只脚100次左右,运动完成约2分钟。
3、赤脚行走
赤脚行走可让脚掌心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行走时尽量让脚掌心多得到刺激,可以尝试着走鹅卵石,也可自己在家中准备一块凸起的垫子。
做法:赤脚行走时,一定要让五指分离,在家中尽可能地解放双脚,多给双脚解放的机会,每天坚持2分钟就有效果。
4、摩擦双脚
双脚并拢,相互摩擦,可以使血液循环畅通,以双脚感到温暖为宜,可加快体内排毒燃脂的功效。
做法:仰卧在床上或是地板上,双脚抬起,用力相互摩擦,一般来说,用力摩擦上20次左右后,就可以收到燃脂的效果,此方法同样有助于睡眠哦!
5、晃动双脚
要是全身血液循环不佳的话,就会造成内脏功能失调和内分泌失调的现象,一旦出现这样的状况,人体内的毒素便不能及时排出,新陈代谢也会因此变得缓慢,这样不仅不利于瘦身,还会导致脂肪大量囤积,简单的局部刺激可以加快血液循环,让瘦身更迅速。
经常胃疼该怎办 穴位按摩可治胃痛
对于胃痛来说,止痛药仅仅只是是缓解暂时的疼痛,平时的合理的饮食习惯才是解决胃痛的根本,那么胃痛吃什么食物好呢?经常胃疼又该怎么办呢?
胃痛吃什么食物好
平时的食物本身要容易消化:清淡的、不油腻的、纤维素少的、软一点的。如水果、青菜、豆腐、绿豆粥、鲜奶、馒头、各类蛋、等等。
注重平时营养的补充,在保证身体足够热量摄入的同时,减少胃的工作量。多吃些高蛋白食物及高维生素食物,保证机体内各种营养素的充足,防止贫血和营养不良,如瘦肉、鸡、鱼、肝肾等内脏以及绿叶蔬菜、番茄、茄子、红枣等
当胃酸分泌过多时,可喝牛奶、吃馒头或面包以中和胃酸。当胃酸分泌减少时,可用浓缩的肉汤、鸡汤、带酸味的水果或果汁,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帮助消化。
按穴位治胃痛
首先是中脘穴。中脘穴是治疗胃肠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央,大约在肚脐往上一掌处。指压时仰卧,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用力下压,6秒钟时将手离开,重复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适。在胃痛时采用中脘指压法效果更佳。
其次是天枢穴。此穴位于肚脐左右两拇指宽处。患者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间三个手指下压、按摩此处约2分钟。天枢穴的主治病症包括消化不良、恶心想吐、胃胀、腹泻、腹痛等。
接下来是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在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连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按压6秒钟将手离开一次,重复10次,就可促进胃酸分泌,使胃感到舒服,而且还能起到止疼的作用。
最后要采用摩腹疗法,采用坐或卧式,双手叠掌置脐下腹部,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约3—5分钟,起身散步片刻,一般宜在饭后半小时进行。
此外经常胃疼的话,你该注意这些了:
一、调整作息
从生活作息上做起,最最少一天三顿要定时定量,最好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表,然后严厉遵守。这同时会对睡眠时间产生影响,由于一些晚睡晚起的人是早中餐一块吃的,这种习惯必须要改,并不是说晚上吃夜宵可以填补过来的,由于人的生物钟固然可以前后移动,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不可能产生太大的差别。如果不相信的话,可以去查一下相关人体生物钟的资料。
二、睡前勿饮食
一般,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症状是吃一点点就会饱,略微多吃一点就会胃胀,格外在晚上多吃的话,还会由于胃部滞胀而影响入睡。硬的、纤维类的东西不好消化。因而建议少吃多餐,如果还没到正餐时间,可以补充一些食品,但不宜过多,一定要记住这不是正餐,正餐还是要按正常来吃。食品以软、松为主,一些比较韧性、爽口的东西不宜多吃,由于这些东西最难消化。汤最好饭前喝,饭后喝也会增加消化困难。入睡前两三个小时都最好不要吃东西,否则轻易影响入睡,如果觉得肚子空可以多喝水。
穴位按摩让眼睛更明亮
一、捏拇指——明眼穴
有空就按压明眼穴。工作离不开电脑的人,需要这个妙方!假如我们常常感到眼睛疲劳,但又不是睡眠的时间,这时我们可以利用穴道按摩法,来舒缓眼睛疲劳的症状。
在我们的拇指上有三个相邻接的穴道,分别是明眼、凤眼、大空骨。
明眼、凤眼能够改善眼睛疲劳和急性结膜炎,大空骨则可改善一切有关眼睛的症状。平时眼睛容易疲劳的人,每天要刺激这三个穴道两次。
刺激的方法是,用另一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以拇指的指甲分别对着三个穴道施予刺激,只要以稍微感觉到疼痛程度的力气来指压即可。
这是项简单的按摩方法,当工作的休息时间,或是等车的空档,任何时间均可自行操作。
眼睛疲劳往往不容易入睡的人,如果施予上述的刺激来消除眼睛的疲劳,便可轻易入睡,以上的方法还可以抑制老人性的白内障。
头昏脑胀,眼睛酸胀、视物模煳,是办公族常出现的问题。中医认为,这是由于久坐且用眼过度,人体阴阳失衡所致。专家建议,出现这种情况要暂时放下手头工作,按按穴位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捏手腕——养老穴
养老穴有清头明目,舒筋活络的作用。经常按揉此穴,对缓解近视眼、老花眼都有好处。
要找准养老穴,手背朝上,以此状态观察手腕的小指侧,可以肉眼看出骨骼突出部分。
手指触摸此部分,可摸到裂缝,养老穴就在裂缝中。还有一种取穴方法,把手心朝下,平放在胸前,另一只手的食指点在手腕关节高出的那块骨头上,然后手往里一翻,食指就跑到一条缝里,此缝就是养老穴。
此外,手腕处还有内关穴,对缓解视疲劳也有好处。工作间隙,可用手指轻轻捏手腕,清脑明目,方便又有效。每天早晚各指压10次至20次即可,这样反复指压,3个月左右,穴位的疼痛感就会消失,眼疾也会慢慢得到缓解。
劳逸结合防眼病:
要预防或消除这种情况,日常应注意对眼睛的呵护,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定时休息。如每看书或使用电脑2小时要休息10~15分钟,此时可远眺窗外景观,或转动眼球、做眼保健操等,只要不集中在近距离用眼,都有休息效果。
其次,注意滋润眼睛,多眨眼。用电脑时,最好保持15至20度的下视角,这样有助于减少眼球暴露的面积,以减少眼球表面水分蒸发。避免工作座位在空调出风口处,还可以在座位附近放置茶水,增加周围湿度。
经常锻炼。建议进行球类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足球、高尔夫球等,当眼球追随目标时,睫状肌不断地放松与收缩,以及眼外肌的协同作用,可以提高眼的血液灌注量,促进眼部新陈代谢,从而减轻眼疲劳。
注意营养均衡,多吃坚果类食物。要多吃富含钙、蛋白质的食物,避免偏食,控制甜食。因为代谢糖分时,须依靠维生素B1,糖分若摄取过多,将会造成维生素B1的不足,而容易罹患视神经炎。多吃坚果类食物,多咀嚼,能加强眼部肌肉活动,增进眼部血液循环,减轻眼疲劳。
眼局部进行热敷、药熏、理疗、针灸等。可以滴一些润滑眼球、缓解眼疲劳的眼药水,如珍珠明目液、珍视明、艾唯多眼药水、人工泪液等。中医眼科认为,视物日久,导致疲劳过度,或肾阴不足,津液短少,肝血虚损,内有郁热。故可内服中成药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养血安神片、逍遥丸等。根据病人不同情况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