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宫寒不孕吗
艾灸治宫寒不孕吗,宫寒对女性的危害非常大,轻者会痛经、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腰酸痛、小腹坠痛,色斑、手脚冰冷、四肢无力、身体发胖、性功能冷淡等表现,严重者则会导致不孕。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知道宫寒给女性的健康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所以女性一定要预防宫寒,如发现有宫寒问题应尽快治疗,下面就介绍一种治疗宫寒的方法,那就是艾灸治疗法。
艾灸可以治疗好宫寒,宫寒比较适合做艾灸,加上中药调理会更好。艾灸可以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增补阳气,暖宫养血。灸是用艾草、艾绒熏灸穴位,将艾的药效经过火的热力浸透到身体里来增补阳气的,阳气是我们身体的能量,阳气充裕了身体才会健康。
首先艾草是纯阳植物,补充人体阳气最好的方法就是艾灸,对女性的寒性 体质特别有效,特别是手脚冰凉、宫寒、胃寒等,艾灸把热力和阳气传到体内,把寒湿驱赶出来,使体质变得平衡。艾灸通过打通穴道,从内部为我们的身体补充阳气,阳气充足了,抵抗力就增加,不容易被疾病入侵,身体自然健康。
艾灸法用于女性面部和身体综合调理有助于美容改善气色,使皮肤红润细腻有光泽。女性常做艾灸可以精力充沛,改善皮肤,增强子宫和卵巢功能,延缓更年期抗衰老。女性灸三阴交、神阙、关元穴足三里,有益且能延缓衰老,灸完会感觉皮肤白皙气色好。女性的很多病都可以通过艾灸来治疗,有病则祛病,无病则有益身心。
不同年龄阶段 艾灸穴位也不同
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利用燃烧后的艾条悬灸人体穴位来防治疾病,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而在现代看来艾灸也同样不可替代,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人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艾灸应有所侧重。
30岁前灸“肺俞”
年轻人户外活动较多,出汗后常常不注意保暖,又喜食冷饮,所以很容易感冒。固护肺气对青少年具有重要的保健意义。肺俞穴是肺脏之气出于背部之所,还是主宰全身在表之卫气,固护人体之正气不受邪气侵犯。
施灸频率不拘时灸,即感到身体不适或即将感冒时,或进食冷饮后施;随年壮灸,即在农历生日当天灸,小儿可灸5分钟左右,青年灸15分钟左右。此外,转季灸,即每月灸两次,分别在转节气的前1-2天施灸。
30至50岁灸“足三里”
步入中年,生活稳定,应酬繁多,思虑过度,运动不足,最伤脾胃。因脾胃损伤,不能充分运化水谷精微,水湿聚于中焦,大腹便便就出现了。灸“足三里”能调整消化系统使之功能旺盛,吸收营养增加能源,对全身各系统都有强壮作用。
艾灸方法同肺俞穴,频率可不拘时灸。“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50岁后灸“关元”
步入老年,肾气渐疲,元气渐亏,会出现腰膝酸痛、夜尿频多、健忘失眠、不耐疲劳、视力减退、听力衰减、脱发白发等症。《医经理解》记载:“关元,在脐下三寸,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人生之关要,真元之所存也。”该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艾灸方法同肺俞穴,最佳频率为一日一次,亦可不拘时灸。
保健艾灸法的常用穴位及方法
保健艾灸法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灵枢·经脉》说:“灸则强食生肉”。说明艾灸法有增进食欲,促进机体生长的作用。“若要安,三里莫要干”。这一养生名言至今仍脍炙人口。艾灸法之所以保健,主要在于它能补气助阳、温益脾肾。艾灸法是以经络、脏腑等理论为指导,利用某种易燃材料或药物,在穴位上或患处烧熏,借其温热性效能,通过经络的作用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外治方法。《灵枢·经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针、灸、药各具特点,各有其局限性,而艾灸法的特点在于弥补针、药之所不及。其对于使用针、药等方法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的病或用于保健方面,往往奏效乃至神效。正如明代李延《医学入门》中曰:“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1)足三里灸: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具有补脾益肾、调和气血的功效。多灸此穴,以预防中风,为中、老年人保健要穴。用于预防中风,在平时可单灸足三里,有中风先兆时可配合绝骨穴。古人多采用化脓灸,有“若要安,三里莫要干”的谚语。灸此穴有预防老花眼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艾灸足三里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加白细胞、红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免疫力。
(2)神阙穴:神阙又名脐中,属任脉,为保健要穴,灸此穴,具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益气延年之功效。其方法有隔姜灸、隔盐灸,每次3~5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每次以感到局部温热舒适,稍有红晕为度。
(3)气海穴:气海又名丹田,属任脉经,为保健要穴。常灸此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的作用。常用温和灸、隔姜灸和附子灸。孕妇禁用。
(4)关元穴:关元也称丹田,属任脉经,为保健要穴,具有温肾固经、补气回阳、通纳冲任之功效。常用温和灸、隔姜灸和附子灸。孕妇禁用。
(5)身柱灸:清心宁神,降逆止呕之效。多采用温和艾灸法,用烟卷大小的艾条,每次5~10min,隔日1次,每月不超过10次。
(6)风门灸:风门为足太阳膀胱经穴,有宣肺解表,祛风通络之功效,主治一切风证,多用于预防感冒,采用隔姜艾灸法,在感冒流行期间,每日灸1次,每次5~10min,连灸10天。
(7)中脘灸:中脘为任脉经穴,胃的“募穴”,八会穴之一。具有健运脾胃,补中益气之功效。常用隔姜灸、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5~9壮,连灸10天。
临床上保健艾灸法,除上述穴外,还有大椎穴、膏肓穴、三阴交穴、命门穴、肾俞穴、曲池穴、阳陵泉穴及“伏天穴”等。
从保健灸的几个主要腧穴来看,足三里一穴属阳明经,古代很多文献均谓其有强壮及助消化的作用。如《中藏经》曰:“三里主五劳羸瘦,七伤虚寒空”。其次如关元、气海穴,不少文献认为有强壮作用,《医学入门》:关元主诸虚损”。《类经图翼》:“关元主诸虚百损”。可见长期施灸上述穴位,能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培肾固本、强壮全身,从而达到保健延年的效果。
艾灸时的常用体位
施灸时的体位正确与否是准确取穴、预防晕灸、便于术者操作、提高疗效的保证。临床常用的灸疗体位有以下几种。
坐位:正坐,两足蹬地,上肢屈肘趴伏在桌上,暴露背部以便施灸。适用于项、背部穴位施灸。
俯卧位:俯卧,脐下可放一小枕头,以便背部肌肉舒展、平坦。适用于项、背、腰、下肢后侧及上肢部分施灸。
仰卧位:仰卧,上肢平放,下肢放直,或微屈,以便对胸、腹、上肢、下肢前面穴位以及头面部穴位施灸。
侧卧位:非灸侧在下,侧卧,上肢放在胸前,下肢伸直,以便对侧头部、下肢外侧或内侧、部分上肢穴位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