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骨质增生方法
骨质增生的患者多数都是一些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更容易发生骨质增生,尤其是在女性进入了更年期之后发病率即进入了高峰期,患者的主要症状有在平时生活当中腰背疼痛、全身无力、腿抽筋等,那么患者就需要及时治疗了,艾灸能够有效的缓解这种疾病的症状,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艾灸治疗骨质增生的方法。
艾灸治疗骨质增生是有很多好处的,首先呢可以为患者补充阳气,补益强身,起到扶正祛邪的功效和作用,同时还可以为患者激活和提高免疫系统功能,有效的促进新陈代谢,因此就可以减轻和预防骨质增生的症状。
艾灸治了骨质增生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方法,才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首先患者要取的穴位主要包括了:脾俞、肾俞、三阴交、关元、气海、足三里穴。并且在临床 当中艾灸治疗骨质增生的方法可以使用的是艾柱灸法和艾条灸治,同时呢艾柱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艾条灸主要分温和灸、雀啄灸两种类型。在具体针灸的时 候需要将准备好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然后首先需要用手指搓捏成圆锥形状,这就是我们需要使用的艾炷了。并且在治疗当中每燃烧一个艾炷就可以称为一壮。一般患 者需要在每穴灸的时间是5~7分钟,并且每日艾灸1次,连续使用10日为1个了程。
在治疗当中患者也可以使用温针灸,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是给患者先针刺得气后,将毫针在患者的体内留在适当深度,再将准备好的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并且使用之后需要直到艾 绒在针柄上燃完为止。这样就可以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患者的体内,达到想要的治疗效果。
艾灸治疗虽然有较好的效果,但是患者也需要注意得了骨质增生一定要采用综合全面的治疗方法,不能单纯使用艾灸治疗,在平时患者还可以吃一些具有补钙作用的食物,同时还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身体锻炼,都可以帮助这个病减慢发展。
足跟痛试试艾灸
足跟痛主要表现为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尤其是晨起时或休息一段时间后,双脚触地的头一两步,疼痛最剧烈,行走几步后疼痛减轻,但随着活动的增多,疼痛又会逐渐加重,因而往往有“重-轻-重”的疼痛特点。该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特别是肥胖者、运动员、长期站立或行走者更容易发生。
中医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筋骨失养,加之感受风寒湿邪而导致的筋骨慢性劳损,由于筋脉不通,气血阻滞,所以疼痛。治疗当以滋补肝肾、行气活血、散寒止痛、温通经络为法。
《本草正》记载:“艾叶,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艾灸产生的热力和药力通过腧穴传入机体,可以起到温通经络气血、补虚助阳、散寒通滞止痛的作用,故临床多采用艾灸的方法治疗足跟痛,包括隔姜灸、麦粒灸、温针灸等。
艾灸疗法简便易操作、舒适无疼痛、见效快、疗效好、经济实惠,在家自己就能做。将一根艾条点燃,对准疼痛部位,类似麻雀啄食般,一起一落地施灸,给以较强烈的温热刺激;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旋转施灸。一次灸15分钟左右,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施灸过程宜均匀,切勿乱灸、暴灸。对于反应迟钝、局部感觉减退或消失的人,应注意观察皮肤颜色及温度,勿灸过量,避免烧烫伤。
关节艾灸有何讲究?关节艾灸需注意这些
关节艾灸的方法
点燃艾条,令其缓慢燃烧;
一手拇、食、中三指拿着艾条,同时小指放在皮肤上作为支撑;
将艾条悬于穴位之上,艾火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以使穴位局部温热红晕,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
还可以在穴位周围移动艾条,扩大施灸面积。每穴应保证施灸20分钟以上,依次施灸,每天1—2次。
然而在进行关节艾灸时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呢?
关节艾灸的注意事项
首先关节艾灸就要注意关节防风保暖。
肩周炎患者往往伴有肩关节活动受限,因此,在进行艾灸的同时,应加强功能锻炼,如练习梳头或摸后背等动作,以防止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发生粘连。
取“天应穴”时,要尽量在关节周围全面寻找,比如肩周炎患者在后背肩胛骨处也常有压痛点。
每穴施灸的时间一定要足够,让热力充分渗透,寒湿较重的患者可适当延长施灸时间,并扩大施灸面积。
使用艾灸治疗关节疼痛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
泄泻的艾灸疗法
技术―
艾灸穴位:神阙。
操作规程:①艾炷隔姜灸:每天灸治1次,每次3~5壮,10天为一个疗程。如果患者施灸部位皮肤出现明故灼热,再加一片事先准备好的姜片,灸处皮肤必须呈潮红方有良效。②艾炷隔盐灸:每1次,每次7壮。每天灸治1次,每次3~5壮,10天为一个疗程。
主治:脾胃虚寒泄泻;症见泄泻每日排便4次以上,甚至10多次,粪质清稀呈清水样,食后作泻或晨起腹痛,泄后痛止,脘腹发凉发胀面色苍白,精神不振,纳呆,四肢不温,腹痛得温则舒,舌淡苦白,脉细弱。
技术二
艾灸穴位:足三里(双)、神阙、天枢、中脘(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每穴灸10~15分钟,以穴位表面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灸1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个穴位灸5~7壮,每日灸1次。
主治:脾胃虚弱泄泻。症见大便时溏时泻,食后加重,食欲不振,脘腹痞满,倦怠乏力,神疲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技术三
艾灸穴位:足三里(双)、神阙、天枢、中脘(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每穴灸10~15分钟,以穴位表面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灸1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个穴位灸5~7壮,每日灸1次。
主治:脾胃虚弱泄泻。症见大便时溏时泻,食后加重,食欲不振,脘腹病满,倦怠乏力,神疲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技术四
艾灸穴位:脾俞(双)、胃俞(双)、阴陵泉(双)、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麦粒灸脾俞、胃俞、阴陵泉、足三里,每穴3壮,隔日1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
主治:脾虚泄泻。症见大便次数增多,时溏时泻,食后加重,食欲不振,脘腹痞满,倦怠乏力,神疲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技术五
艾灸穴位: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直接灸:每次选用一侧,用酒精常规消毒穴位,以米粒大小艾绒置于穴上,点燃艾粒,燃尽,再灸第二粒,局部保持干燥清洁3日,1周后灸另—侧穴位。
主治:脾虚泄泻。症见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每日5~10次,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姜黄,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技术六
艾灸穴位:中脘(双)、足三里(双)、神阙、大椎、曲池(双)、合谷(双)。
操作规程:艾条温和灸:每次每穴灸10~15分钟,以穴位表面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灸1次。
主治: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技术七
艾灸穴位:中脘、足三里(双)、神阙、脾俞(双)、肾俞(双)、关元。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灸10~15分钟,以穴位表面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灸1次。②艾炷隔姜灸:每穴每次灸3~5壮,一般每日灸治1次,病情重者可以灸治2次,艾炷如枣核大,7日为一个疗程。③艾炷隔附子饼灸:取适量附子切细研为细末瓶务用。施灸时取附子末10g,以黄酒调和做五分硬币大小、厚约0.5cm的附子饼4个,中央用针扎数孔,分别置于腹或腰背部位上。上置艾炷灸之。每穴每次灸3~5壮,一般每日灸治1次,7日为一个疗程。
主治: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肠鸣即泻,烘质清稀,或泻下完谷不化,饮食减少,小腹冷痛,腰膝酸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咏细弱。
技术八
艾灸穴位:中脘、足三里(双)、神阙、天枢、脾俞(双)、内关(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灸10~15分钟,以穴位表面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灸1次。②艾炷隔姜灸:每穴每次灸3~5壮,一般每日灸治1次,病情重者可以灸治2次,艾炷如枣核大,7日为一个疗程。
主治: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伴有腹胀,纳差,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技术九
艾灸穴位:天枢、足三里(双)、上巨虚(双)、阴陵泉(双)、合谷(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重证可1日灸2次。②温灸器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次灸15~30分钟,每日灸1~2次。③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3~7壮,艾炷如宁核大,每灸1次。④温针灸:每次选用3~4个穴位,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
主治:寒湿泄泻。大便次数增多,突质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
技术十
艾灸穴位:脾俞(双)、关元俞(双)、中脘、天枢(双)、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0~20分钟,每曰灸1次。②隔姜灸:每次选用2~5个穴位,每穴用黄豆大艾炷灸3~7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
主治:脾虚泄泻。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伴有腹胀,纳差,神疲乏力,面色姜黄,舌淡,苔白,脉细。
技术十一
艾灸穴位:肾俞(双)、命门、中脘、无枢(双)、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①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3~7壮,艾炷如枣核大。隔日灸1次。②隔附子饼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3~7壮,隔曰灸1次。
主治:背虚泄泻。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即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内,脉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