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的艾灸疗法
技术―
艾灸穴位:神阙。
操作规程:①艾炷隔姜灸:每天灸治1次,每次3~5壮,10天为一个疗程。如果患者施灸部位皮肤出现明故灼热,再加一片事先准备好的姜片,灸处皮肤必须呈潮红方有良效。②艾炷隔盐灸:每1次,每次7壮。每天灸治1次,每次3~5壮,10天为一个疗程。
主治:脾胃虚寒泄泻;症见泄泻每日排便4次以上,甚至10多次,粪质清稀呈清水样,食后作泻或晨起腹痛,泄后痛止,脘腹发凉发胀面色苍白,精神不振,纳呆,四肢不温,腹痛得温则舒,舌淡苦白,脉细弱。
技术二
艾灸穴位:足三里(双)、神阙、天枢、中脘(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每穴灸10~15分钟,以穴位表面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灸1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个穴位灸5~7壮,每日灸1次。
主治:脾胃虚弱泄泻。症见大便时溏时泻,食后加重,食欲不振,脘腹痞满,倦怠乏力,神疲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技术三
艾灸穴位:足三里(双)、神阙、天枢、中脘(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每穴灸10~15分钟,以穴位表面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灸1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个穴位灸5~7壮,每日灸1次。
主治:脾胃虚弱泄泻。症见大便时溏时泻,食后加重,食欲不振,脘腹病满,倦怠乏力,神疲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技术四
艾灸穴位:脾俞(双)、胃俞(双)、阴陵泉(双)、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麦粒灸脾俞、胃俞、阴陵泉、足三里,每穴3壮,隔日1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
主治:脾虚泄泻。症见大便次数增多,时溏时泻,食后加重,食欲不振,脘腹痞满,倦怠乏力,神疲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技术五
艾灸穴位: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直接灸:每次选用一侧,用酒精常规消毒穴位,以米粒大小艾绒置于穴上,点燃艾粒,燃尽,再灸第二粒,局部保持干燥清洁3日,1周后灸另—侧穴位。
主治:脾虚泄泻。症见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每日5~10次,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姜黄,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技术六
艾灸穴位:中脘(双)、足三里(双)、神阙、大椎、曲池(双)、合谷(双)。
操作规程:艾条温和灸:每次每穴灸10~15分钟,以穴位表面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灸1次。
主治: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技术七
艾灸穴位:中脘、足三里(双)、神阙、脾俞(双)、肾俞(双)、关元。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灸10~15分钟,以穴位表面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灸1次。②艾炷隔姜灸:每穴每次灸3~5壮,一般每日灸治1次,病情重者可以灸治2次,艾炷如枣核大,7日为一个疗程。③艾炷隔附子饼灸:取适量附子切细研为细末瓶务用。施灸时取附子末10g,以黄酒调和做五分硬币大小、厚约0.5cm的附子饼4个,中央用针扎数孔,分别置于腹或腰背部位上。上置艾炷灸之。每穴每次灸3~5壮,一般每日灸治1次,7日为一个疗程。
主治: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肠鸣即泻,烘质清稀,或泻下完谷不化,饮食减少,小腹冷痛,腰膝酸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咏细弱。
技术八
艾灸穴位:中脘、足三里(双)、神阙、天枢、脾俞(双)、内关(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灸10~15分钟,以穴位表面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灸1次。②艾炷隔姜灸:每穴每次灸3~5壮,一般每日灸治1次,病情重者可以灸治2次,艾炷如枣核大,7日为一个疗程。
主治: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伴有腹胀,纳差,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技术九
艾灸穴位:天枢、足三里(双)、上巨虚(双)、阴陵泉(双)、合谷(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重证可1日灸2次。②温灸器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次灸15~30分钟,每日灸1~2次。③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3~7壮,艾炷如宁核大,每灸1次。④温针灸:每次选用3~4个穴位,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
主治:寒湿泄泻。大便次数增多,突质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
技术十
艾灸穴位:脾俞(双)、关元俞(双)、中脘、天枢(双)、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0~20分钟,每曰灸1次。②隔姜灸:每次选用2~5个穴位,每穴用黄豆大艾炷灸3~7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
主治:脾虚泄泻。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伴有腹胀,纳差,神疲乏力,面色姜黄,舌淡,苔白,脉细。
技术十一
艾灸穴位:肾俞(双)、命门、中脘、无枢(双)、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①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3~7壮,艾炷如枣核大。隔日灸1次。②隔附子饼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3~7壮,隔曰灸1次。
主治:背虚泄泻。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即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内,脉细弱。
艾灸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是人体中最大的神经干支,从第四、五腰椎,第一骶椎的脊神经出发,经臀部、下肢的后外侧,直至足部。坐内神经痛多由于椎管内病变及椎间盘、脊柱病变,或盆腔及骨盆疾患引起。
自我诊断
沿臀部、大小腿后外侧、足背外侧,有持续性、放射样疼痛,并伴有下肢行动困难,疼痛可表现为钝痛、刺痛、胀痛、烧灼样痛等形式。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家人炙疗穴位
穴位名称 位置 主治 炙法
肾俞穴 在脊柱区,第二腰椎棘突下,
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腰膝酸痛 艾条炙15分钟
大肠俞穴 在脊柱区,第四腰椎棘突下,
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腰脊强痛 艾条炙15分钟
环跳穴 在臀区,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
骶管裂孔连线上的外1/3与2/3
交点处 《针炙甲乙经》:“腰胁相引
痛急,髀筋瘈,胫痛不可屈伸,
痹不仁,环跳主之。 艾条炙15分钟
承扶穴 在股后区,臀沟的中点。 腰、骶、臀、股部疼痛,
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 艾条炙15分钟
自我炙疗穴位
委中穴: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医宗金鉴》道:“委中穴,主治腰夹脊沉坠疼痛……风痹疼痛……”
炙法:炙条炙10-15分钟。
承山穴: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与肌腱交角处。
主治:腰背疼、腿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炙法:艾条炙10-15分钟。
阳陵泉穴: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医宗金鉴》道:“阳陵泉穴主治半身不遂,腰背重痛,起坐艰难……”
炙法:艾条炙10-15分钟。
老中医按语:坐骨神经痛,中医认为是由“风寒湿邪气客于分肉之间”所为,寒湿入里、气血痹阻,所以在患病期间,切不可过食生冷之品,或外感风寒湿气,注意下肢的防寒保暖;可以将粗盐炒热装入布袋中,沿着坐骨神经的分布区域进行热敷熨烫,以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医生建议:坐骨神经痛的治疗,器具用三孔艾灸盒,五年陈艾条(疼痛灸)既可,每天或隔天一次,15次为一疗程,一疗程后,隔3~5天再开始灸下一疗程的治疗,初期试用治疗需三孔艾灸盒一个,五年陈艾条四盒,该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的灸治。
小儿肺炎咳喘的艾灸疗法
肺炎是不同病原体所致的肺部炎症,是小儿常见病之一。主要病原为病毒,其次为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由于小儿呼吸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绝大多数小儿患的是支气管肺炎。秋末及冬季发病达高峰。
祖国医学认为哮喘的发病内因是肺、脾、肾三脏不足,痰饮留伏,气候转变,接触异物,则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辨证】 热性哮喘:症见咳喘哮鸣,痰稠色黄。发热面红、胸闷膈满,渴喜冷饮,声高息涌,呼吸延长。寒性哮喘:证见咳嗽气促,喉间哮鸣声,咳痰清稀色白,呈黏沫状,形寒无汗,面色晦滞,四肢不温。缓解期可有肺气虚弱、肾虚不纳等型表现。
【治则】 宣肺解表,止咳平喘。
【主穴】 大椎、肺俞、定喘、膻中、合谷、曲池。
【灸法】 雀啄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10分钟。
【按语】 艾灸治疗对缓解咳喘症状有较好的效果,本病需药物治疗。急性期应卧床,恢复期可抱起活动,注意室温以18—20度为宜,并保持适当湿度(60%左右),经常翻身,变换体位以减少肺部瘀血,促进炎症吸收。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要少食多餐。一般患儿只要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肩周炎的艾灸疗法 施灸方案
肩周炎的艾灸疗法
【病理分析】:肩周炎是肩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及关节的慢性损伤性炎症。主要表现上述结构的增生、粗糙及关节内、外粘连。临床特点为活动时疼痛,功能受限。本病属中医“痹症”范畴,又称“漏肩风”、“冻结肩”、“肩凝证”等,因其好发于50岁左右,故又称为五十肩。本病多因气血不足,营卫不固,风、寒、湿斜侵袭肩部经络,致使筋脉收引,气血运行不畅而成或因外伤劳损,经脉滞涩所致。
【配穴方法】:主穴:颈夹脊、肩髃、肩髎、手三里、肩贞、阿是穴。配穴:天宗(肩甲痛);臂臑、曲池(上臂痛)。
【施灸方案】:
(1)颈夹脊、肩髃、肩贞、肩髎。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
(2)温灸手三里、阳陵泉穴。
【注意事项】:应坚持关节功能锻炼,增强体质,注意保暖,慎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