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间可以艾灸吗 痛经艾灸什么穴位
月经期间可以艾灸吗
艾灸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并且艾灸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艾灸可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并且艾灸也可以调理身体治疗痛经等病症。那么月经期间可以艾灸吗?
专家表示,月经期是否可以艾灸,这个取决于个人情况决定的:
1、经期有些人量比较大,那么艾灸可以活血化瘀,疏经通络,如果此时艾灸,可以活血化瘀,并且导致经量更大。
2、如果经量比较少,那么经期可以艾灸的,正好趁着艾灸的时候活血化瘀疏经通络,并且排出体内的一些瘀阻,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3、我们在艾灸的时候一定要因人而异,不能肯定的说经期不能艾灸,也不能说经期肯定能艾灸,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经期艾灸有些时候会有很好的效果,借着经期排血量,可以帮助体内排污、垃圾、一些血块等等。
中医认为痛经多由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如果是痛经的话可以用艾灸来缓解疼痛,那么痛经艾灸什么穴位?一起来看看。
痛经艾灸什么穴位
艾灸治疗痛经的方法,取中极和关元、气海、三阴交等穴位,在腹部取穴时可以采用仰卧姿势,用3毫米左右的姜片置于腹部穴位上,取少量艾绒放于姜片上,点燃后施灸。
如果感觉温度过高可以稍移动一下位置,以免烫伤皮肤,而三阴交则可采用悬灸方法施灸,在月经开始的前几天开始,月经停止后在灸数日,每个穴位灸20至30分钟。
1、中极穴
标准定位:任脉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主治疾病:癃闭,带下,阳痿,痛经,产后恶露不下,阴挺,疝气偏坠;积聚疼痛,冷气时上冲心;水肿,尸厥恍惚;肾炎,膀胱炎,产后子宫神经痛。
2、关元穴
标准定位:任脉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主治疾病:肾虚气喘,遗精,阳痿,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
3、气海穴
标准定位:气海穴位于小腹,肚脐正下方1.5寸(大约二指宽就是了。
主治疾病:黄褐斑、头发枯黄、腹痛、水肿鼓胀、便秘、痢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等。
4、三阴交
标准定位:足太阴脾经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疾病: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足痿,瘾疹,失眠,神经衰弱,荨麻疹,神经性皮炎。
艾灸治痛经是通过艾叶的特有气味与温热的刺激,来调整体内机能,达到缓解子宫肌肉反射性痉挛、解痉活血通络止痛的目的。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艾灸去黄褐斑?如何进行?
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人会被黄褐斑所困扰。在诸多可帮助大家去除黄褐斑的方法中,当属于艾灸效果最为不错,且不容易反弹了。下面就来看看艾灸如何去除黄褐斑吧。
艾灸去黄褐斑?
1、从大椎穴开始,最好先用一次性点刺针,在大椎穴点刺3-5下,然后放血3-5毫升后,在此艾灸15-20分钟,用单眼艾灸盒即可。还可以艾灸神门和涌泉穴,把睡眠调整好了,你就会精神焕发,神采奕奕。关元穴用三眼艾灸盒或四眼艾灸盒艾灸,时间在30分钟左右。辅助穴位可以取肾俞、命门、 也是用三眼艾灸盒或四眼艾灸盒,时间在20-30分钟。艾灸取穴以中脘,神阙,天枢和足/三/里为主,这些穴位多以调整消化和吸收为主。用一个三眼艾灸盒和四眼艾灸盒即可涵盖这些穴位,可以艾灸30分钟。剩下就是在局部施灸10分钟左右。
2、转手关节和脚关节,每天转300下。能调动全身十二条经的原穴。原穴本来就是各条经络相通的接口。这一转,堵塞不/通的经络瞬间接通,有许多人表里经,子/母/经交接不畅,如肝胆为表里,胆/经是肝/经排浊气的出口,若交接不畅,浊气就会堵在肝/经里,肝必会受到损害。肝/经属木,心经属火,木为火之母,二者为母子关系。若两经交接受/阻,必然会形成木不生火的情况,也就是所谓心脏供/血/不/足。
3、取穴头面部按摩蘸少许按摩油或甘油等润滑剂在头面部百会、四神聪、太阳、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承泣、迎香、颧穴位采用泻法进行按摩。以点、按、揉手法为主。每次30min,都做到面部泛红,使患者自觉面部微热感为止。
保健艾灸法的常用穴位及方法
保健艾灸法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灵枢·经脉》说:“灸则强食生肉”。说明艾灸法有增进食欲,促进机体生长的作用。“若要安,三里莫要干”。这一养生名言至今仍脍炙人口。艾灸法之所以保健,主要在于它能补气助阳、温益脾肾。艾灸法是以经络、脏腑等理论为指导,利用某种易燃材料或药物,在穴位上或患处烧熏,借其温热性效能,通过经络的作用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外治方法。《灵枢·经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针、灸、药各具特点,各有其局限性,而艾灸法的特点在于弥补针、药之所不及。其对于使用针、药等方法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的病或用于保健方面,往往奏效乃至神效。正如明代李延《医学入门》中曰:“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1)足三里灸: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具有补脾益肾、调和气血的功效。多灸此穴,以预防中风,为中、老年人保健要穴。用于预防中风,在平时可单灸足三里,有中风先兆时可配合绝骨穴。古人多采用化脓灸,有“若要安,三里莫要干”的谚语。灸此穴有预防老花眼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艾灸足三里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加白细胞、红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免疫力。
(2)神阙穴:神阙又名脐中,属任脉,为保健要穴,灸此穴,具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益气延年之功效。其方法有隔姜灸、隔盐灸,每次3~5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每次以感到局部温热舒适,稍有红晕为度。
(3)气海穴:气海又名丹田,属任脉经,为保健要穴。常灸此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的作用。常用温和灸、隔姜灸和附子灸。孕妇禁用。
(4)关元穴:关元也称丹田,属任脉经,为保健要穴,具有温肾固经、补气回阳、通纳冲任之功效。常用温和灸、隔姜灸和附子灸。孕妇禁用。
(5)身柱灸:清心宁神,降逆止呕之效。多采用温和艾灸法,用烟卷大小的艾条,每次5~10min,隔日1次,每月不超过10次。
(6)风门灸:风门为足太阳膀胱经穴,有宣肺解表,祛风通络之功效,主治一切风证,多用于预防感冒,采用隔姜艾灸法,在感冒流行期间,每日灸1次,每次5~10min,连灸10天。
(7)中脘灸:中脘为任脉经穴,胃的“募穴”,八会穴之一。具有健运脾胃,补中益气之功效。常用隔姜灸、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5~9壮,连灸10天。
临床上保健艾灸法,除上述穴外,还有大椎穴、膏肓穴、三阴交穴、命门穴、肾俞穴、曲池穴、阳陵泉穴及“伏天穴”等。
从保健灸的几个主要腧穴来看,足三里一穴属阳明经,古代很多文献均谓其有强壮及助消化的作用。如《中藏经》曰:“三里主五劳羸瘦,七伤虚寒空”。其次如关元、气海穴,不少文献认为有强壮作用,《医学入门》:关元主诸虚损”。《类经图翼》:“关元主诸虚百损”。可见长期施灸上述穴位,能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培肾固本、强壮全身,从而达到保健延年的效果。
艾灸里内庭穴 治愈消化不良
一、临床资料
本组2l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5~76岁,平均48岁;病程3~7天。患者每日大便5次以上,粪便稀薄,含有未消化食物,无脓血。患者均有排便急迫,肛周不适甚至失禁等症状。
二、治疗方法
以艾条点燃后,对内庭穴对应脚掌前部的里内庭穴(即在足底部,当足掌面第2与第3趾的夹缝之中,与足背胃经内庭穴相对处)施以温和灸,艾条距皮肤1~1.5厘米,灸至患者感到局部灼热为度(伤食患者往往一开始灸而不知热度)。治疗期间停服一切中西药物。
三、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显效:于施灸后停止排泻稀便,次日恢复正常;有效:排便次数明显减少,症状减轻,于施灸2次后大便次数恢复正常,但易复发;无效:于施灸后症状无改变,复灸3次亦无改变。
疗效:本组经治疗均获效,其中显效18例,有效3例。大多数患者均于1次施灸后停止腹泻。
四、典型病例
李某,女性,38岁。患者诉食冷菜后腹泻3日,大便每日7次,以进食后腹泻加重,粪便稀,内含未消化食物,伴肛周灼热感,神疲食少,舌苔垢腻,脉滑数,小便正常。经艾灸里内庭穴6分钟,知热度后停灸,灸后腹泻停止,次日大便恢复正常,未服中西药物而愈。
五、体会
消化不良性腹泻,中医认为多因饮食不节,宿食内停,阻滞腑胃,传化失常而致。表现为肠鸣、泄泻、舌苔垢腻。里内庭为奇穴,艾灸里内庭可振奋脾胃阳气,调理气机,消导积滞,清利湿热,从而恢复肠胃功能,达到止泻效果。本法简单、安全、经济,且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