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肩风的艾灸疗法
技术一
艾灸穴位:肩髁(患)、肩髎(患)、肩贞(患)、臂臑(患)、油池(患)、合谷(患)、外关(患)。
操作规程: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
②艾条回旋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
③艾炷隔姜灸:每次选2~4个穴位,每穴灸5~1壮,艾炷如枣核大,每日或隔日施灸1次。
④艾炷隔盐灸:取食盐适盘研为细末,纳入神阙穴,使与脐平,上置黄豆大艾炷灸之,每次灸5~30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
⑤艾火针衬垫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5~10分钟,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或隔日灸1次。
⑥温灸器灸:取艾绒适量掺入中药粉,装人温灸器内点燃灸,施灸时多选用肩部压痛点,每次灸15~30分钟,每或隔日灸1次。
⑦温针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
⑧瘢痕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4~7壮,艾炷如枣核大。
主治:肩部束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技术二
艾灸穴位:肩髁(患)、肩髎(患)、肩贞(患)、条口(患),阳陵泉(患)。
操作规程:进行艾炷发疱炎,将黄豆或麦粒大小的艾炷置于涂上凡士林的条口穴、阳陵泉穴上,点燃施灸,待患者自觉烧灼感时再忍2~3秒即可去掉艾炷,再涂上凡士林换住施灸,每穴每次施灸2~3壮。施灸过程中令患者活动肩关节。施灸后局部有小水疱,任其自行吸收:如果水疱较大者,用针挑破,涂以甲紫,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一般次即可以见效。适用于病初酸痛较剧者。
主治:肩部疼痛剧烈,活动受限,遇风寒则疼痛加重,得温疼痛减轻,畏寒怕风,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艾灸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是人体中最大的神经干支,从第四、五腰椎,第一骶椎的脊神经出发,经臀部、下肢的后外侧,直至足部。坐内神经痛多由于椎管内病变及椎间盘、脊柱病变,或盆腔及骨盆疾患引起。
自我诊断
沿臀部、大小腿后外侧、足背外侧,有持续性、放射样疼痛,并伴有下肢行动困难,疼痛可表现为钝痛、刺痛、胀痛、烧灼样痛等形式。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家人炙疗穴位
穴位名称 位置 主治 炙法
肾俞穴 在脊柱区,第二腰椎棘突下,
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腰膝酸痛 艾条炙15分钟
大肠俞穴 在脊柱区,第四腰椎棘突下,
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腰脊强痛 艾条炙15分钟
环跳穴 在臀区,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
骶管裂孔连线上的外1/3与2/3
交点处 《针炙甲乙经》:“腰胁相引
痛急,髀筋瘈,胫痛不可屈伸,
痹不仁,环跳主之。 艾条炙15分钟
承扶穴 在股后区,臀沟的中点。 腰、骶、臀、股部疼痛,
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 艾条炙15分钟
自我炙疗穴位
委中穴: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医宗金鉴》道:“委中穴,主治腰夹脊沉坠疼痛……风痹疼痛……”
炙法:炙条炙10-15分钟。
承山穴: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与肌腱交角处。
主治:腰背疼、腿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炙法:艾条炙10-15分钟。
阳陵泉穴: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医宗金鉴》道:“阳陵泉穴主治半身不遂,腰背重痛,起坐艰难……”
炙法:艾条炙10-15分钟。
老中医按语:坐骨神经痛,中医认为是由“风寒湿邪气客于分肉之间”所为,寒湿入里、气血痹阻,所以在患病期间,切不可过食生冷之品,或外感风寒湿气,注意下肢的防寒保暖;可以将粗盐炒热装入布袋中,沿着坐骨神经的分布区域进行热敷熨烫,以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医生建议:坐骨神经痛的治疗,器具用三孔艾灸盒,五年陈艾条(疼痛灸)既可,每天或隔天一次,15次为一疗程,一疗程后,隔3~5天再开始灸下一疗程的治疗,初期试用治疗需三孔艾灸盒一个,五年陈艾条四盒,该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的灸治。
肩周炎的艾灸疗法 施灸方案
肩周炎的艾灸疗法
【病理分析】:肩周炎是肩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及关节的慢性损伤性炎症。主要表现上述结构的增生、粗糙及关节内、外粘连。临床特点为活动时疼痛,功能受限。本病属中医“痹症”范畴,又称“漏肩风”、“冻结肩”、“肩凝证”等,因其好发于50岁左右,故又称为五十肩。本病多因气血不足,营卫不固,风、寒、湿斜侵袭肩部经络,致使筋脉收引,气血运行不畅而成或因外伤劳损,经脉滞涩所致。
【配穴方法】:主穴:颈夹脊、肩髃、肩髎、手三里、肩贞、阿是穴。配穴:天宗(肩甲痛);臂臑、曲池(上臂痛)。
【施灸方案】:
(1)颈夹脊、肩髃、肩贞、肩髎。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
(2)温灸手三里、阳陵泉穴。
【注意事项】:应坚持关节功能锻炼,增强体质,注意保暖,慎起居。
疳积的艾灸疗法
技术一
艾灸穴位:脾俞(双)、胃俞(双)、中脘、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①温和灸:以细枝艾条回旋温和灸法,每穴灸5~10分钟,每日1次。②艾炷灸:每穴可灸壮,每曰1次。③隔药灸:将丁香、苏叶、吴茱萸各等份,共研极细末,兑入冰片少许,将药面敷平于穴位上,然后两麦粒大艾炷放在药面上灸之,每穴可灸2~5壮。
主治:形体较痩。面色萎黄,困倦无力,不思乳食,或食多便多,大便干稀不调,精神不振,好发脾气,唇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滑。
技术二
艾灸穴位:章门(双)、四缝、膏肓俞(双)。
操作规程:艾炷灸。取章门、膏肓俞,用小米粒大艾炷灸之,每穴3~5壮,每日1次。隔物灸亦可。以三凌针点刺四缝穴出浑浊稠液为佳。
主治:面色萎黄,形体较瘦,困倦无力,夜寐不安,不思乳食,腹满喜伏卧,大便稀糊,唇舌淡红,苔白腻,脉细而滑,指纹淡滞。
技术三
艾灸穴位:神阙、关元、长强,章门(双)、脾俞(双)。
操作规程:①艾炷灸:上方选取2~3穴,取艾炷如麦粒大,每穴灸5~10壮,间日1次。②隔盐灸:取神阁穴,凡脱证急用粗盐填平肚脐正中,用黄豆粒大艾炷隔盐灸之,每次20~30壮。
主治:极度消瘦,皮肤干枯有皱纹,毛发干祜,精神委靡,目光无彩,啼哭无力,无泪,大便稀溏或清稀,舌红嫩或光红少津,苔少,脉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