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女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中医 >

胁痛的艾灸疗法

时间:2017-06-01 来源:中医养生 作者:网友投稿

技术一

艾灸穴位:期门(双)、肝俞(双)、支沟(双)、阳陵泉(双)。

操作规程:艾条灸:每穴灸5~10分钟,每日灸2次。②艾炷灸:每穴灸3~5壮,每日灸1~2次。

主治: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不舒则痛增,胸闷,善太息,得嗳气则舒,饮食减少,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技术二

艾灸穴位:阳陵泉(双)、期门(双)、足三里(双)、阴陵泉(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灸:每穴灸5~10分钟,每日灸2次。②艾炷灸:每穴灸3~5壮,每日灸1~2次。

主治:胁助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引及肩背,伴有脘闷纳呆,恶心咽吐,厌食油腻,口干口苦,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技术三

艾灸穴位:膈俞(双)、血海(双)、行间(双)、大包(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灸:每穴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②艾炷灸:每穴炎3~5壮,每日灸1次。③温针灸:留针15~25分钟,每日灸1次。

主治:胁助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疼痛持续不巳,入夜尤甚,或胁下有积块,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癫痫的艾灸疗法

技术一

艾灸穴位:百会、印堂、太阳、身柱、中枢、十七椎下、长强、曲泽、委中。

操作规程:灯火灸。

主治:突然丧失意识,甚至仆倒,昏不知人,两目上视,口吐涎沫或口中怪叫,四肢抽搐。

技术二

艾灸穴位:百会、神庭、头维、太阳、耳尖、耳背沟三穴、从风府至长强督脉诸穴、尺泽、委中。

操作规程:时令灯火灸:浸人油中约1cm,用之前取软棉纸吸去灯草外之浮油,然后医者用拇指、食指捏住灯心草上1/3处,将其引燃,火要微,不要大。将点着之火朝向所取之穴位点移动,并在穴位旁稍停瞬间,待火焰由小变大时,立即将浸油端垂直接触穴位标志,此时从穴位点引出一种气流,把灯心头部爆出,并发出淸脆的晰的爆碎声,火随之亦火,最后用软棉纸将穴位之油吸净。每于二十四个节气日上午灸1次,3次为一个疗程。治疗最短者为一个疗程,治疗最长者为六个疗程。

主治:突然丧失意识,严重者昏不知人,两目上视,口吐涎沫或口中怪叫,四肢抽搐。

技术三

艾灸穴位:百会、内关(双)、神门(双)、中脘、太冲(双)。

操作规程:①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②隔姜灸:每次选用3~4个穴位,每穴灸10~30壮,艾炷如黄豆大,每日灸1次。

主治:适用于发作期。

技术四

艾灸穴位:心俞(双)、神阙、气海、足三里(双)、丰隆(双)、太溪(双)、三阴交(双)。

操作规程:瘢痕灸:每次选用3~4个穴位,每穴灸3~5壮,艾炷如黄豆大。每20~30天灸1次。

主治:适用于缓解期。

哮喘的艾灸疗法

技术一

艾灸穴位:列缺(双)、尺泽(双)、风门(双)、肺俞(双)、丰隆(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4个穴位,每穴灸5~1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②艾炷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3~5壮,间日灸1次。③隔姜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5~7壮,每日或隔曰灸1次,必要时1日灸2次。

主治: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窒,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白色黏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遇寒而发,形寒怕冷,或有恶寒,喷嚏,流涕等表寒证,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技术二

艾灸穴位:定喘(双)、膏肓(双)、肺俞(双)、太渊(双)、脾俞(双)、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艾炷灸均可选用。②瘢痕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3~9壮,10天灸1次。艾炷可酌情选用麦粒大、黄豆大或枣核大。

主治:脾肺气虚。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动则尤甚,或喉中有轻度哮鸣声,唆痰清稀色白,常自汗畏风,易感冒,每因劳倦、气候变化等诱发哮病,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

技术三

艾灸穴位:肺俞(双),肾俞(双)、太溪(双)、关元。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4个穴位,每穴灸5~1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②艾炷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3~5壮,间日灸1次。

主治:肺肾两虚。平素短气息促,动则尤甚,吸气不利,或喉中有轻度哮鸣,腰膝酸软,脑转耳鸣,劳累后易诱发哮病。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嫩,脉象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黏手,舌红苔少,脉细数。

便秘的艾灸疗法

技术一

艾灸穴位:大肠俞(双)、足三里(双)、上巨虚(双)、合谷(双)、天枢(双),中脘、关元。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灸10~15分钟,以穴位表面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灸1次。②艾炷隔附子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每日灸1次,重证可每日灸治2次。

主治: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技术二

艾灸穴位:天枢(双)、中脘、肺俞(双)、肾俞(双)、神阙、气海。

操作规程: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个穴每次灸10~15分钟,以穴位表面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灸1次。

主治:大便干或不干,皆排出困难,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腹中冷痛,得热痛减,腰膝冷痛,舌淡苔内,脉沉迟。

技术三

艾灸穴位:关元、中脘、神阙、天枢(双)、气海、腹结(双)。

操作规程: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个穴每次灸10~15分钟,以穴位表而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灸1次。

主治:大便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腹中冷痛,喜温喜按,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

技术四

艾灸穴位:支沟(双)、大肠俞(双)、天枢(双)、神阙、关元、气海。

操作规程:①艾条悬起灸:每次每穴施灸10~15分钟,每日灸治1~2次,灸至便通为止。②艾炷隔盐灸:取精白食盐适量研为细末纳人脐窝(神树穴),上置生姜片与艾炷施灸,艾炷如枣核大。每穴每次灸7~9壮,一般每日灸治1次,病情重者可以灸治2次,7日为一个疗程。

主治:大便干结,三五日—解,身热烦躁,口干口臭,腹胀疼痛,苔黄脉滑。

技术五

艾灸穴位:支沟(双)、大肠俞(双)、天枢(双)、足三里(双)、脾俞(双)、胃俞(双)、太溪(双)。

操作规程:①灯火灸:取灯心草一根,蘸油后点燃,在尾觝部由上而下灼穴位5~7壮,每日1~2次,再灸时要避开原炎点,直至便通为止。如无灯心草,可以用火柴、线香代替施灸。②天灸:取甘遂3g,食盐3g(炒)、丁香1g,共研为细末,用适量的生姜汁调和成膏状。取药膏如蚕豆大,分别压扁敷于以上穴位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再以艾条点燃隔药熏灸。一般熏灸30~45分钟即通便,侍便通后去药。如局部红赤起疱者,可用消毒针刺破,涂以甲紫药水,外用消毒纱布覆盖即可。

主治:大便干燥难解,面色无华,头晕心悸,苔薄脉细。

技术六

艾灸穴位:脾俞(双)、胃俞(双)、大肠俞(双)、三阴交(双)、足三里(双)、天枢(双)、支沟(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4~6个穴位,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②隔蒜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用中、小艾炷灸壮,每日灸1次。

主治:粪质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临厕排便困难,挣得汗出短气,便后乏力,体质虚弱,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推荐阅读:

  1. 癫痫的艾灸疗法
  2. 哮喘的艾灸疗法
  3. 便秘的艾灸疗法
  4. 呃逆的艾灸疗法
  5. 小儿夜啼的艾灸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