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草本养生
春
季六节气之草本养生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天气转暖,自然界的阳气开始生发,同时,人体内的阳气也开始生发。因此,春季养生应注意保护阳气。春季肝气旺盛,木克脾土,因此要柔肝健脾。
二十四节气之首为立春。从立春起,天气转暖,人体的肝气也随之上升。此时草本养生应补益脾胃,防止肝气过于旺盛。
立春过后为雨水,雨量逐渐增多,天气暖和又不躁热。此时的草本养生应注意和肝养胃,健脾益气,特别注意调节肝气的疏泄顺达。
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因此,草本养生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平和。由于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
惊蛰过后为春分,是真正意义上的春季来临。草本养生应注意保持人体阴阳平衡的状态。
清明一般在每年公历4月4日或5日。这个时节天气阴凉,因此草本调摄应以补肾、调节阴阳虚弱为主。
谷雨,有“雨水生百谷”之意,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升高,雨量增多,人体在此时更易困乏,但消化功能却正处于旺盛之时,因此正是补益的大好时机。草本养生时应适时进补补血益气之品,增加身体抗病能力。
夏
季六节气之草本养生
夏季是一年中高温高湿的季节,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侵扰人体。因此,夏季草本养生的重点应着眼于避暑、除湿。总体而言要补益气阴,健脾除湿,清热消暑,补养肺肾等。
立夏时尽管天气逐渐变热,但尚未进入高温期,因此草本调理不可过用寒凉,以免损伤阳气。
立夏之后为小满,人体生理活动迎来了最活跃的时期,随之而来的是营养物质消耗增多。因此,应及时进补才能使身体保持健康,不受损伤。草本养生要偏于清凉,切忌过于温热及寒凉、滋腻之品。
芒种时节潮湿多雨,天气非常闷热,故易伤脾胃。因此草本养生宜健脾祛湿,同时要预防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如中暑、水痘等。
夏至,顾名思义是阳极之至之意。此时的草本养生要注意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治宜健脾益气。
夏至之后为小暑。小暑时节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人们的食欲减退。饮食以清淡芳香为宜,因清淡易于消化,芳香刺激食欲。草本养生要使体内阳气向外宣泄,以符合夏季养“长”之机。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最好食用少量热性之品,如狗肉、羊肉等。此时天气虽热,但是暑主阴,人体容易为暑湿之邪侵扰,因此还应注意防暑降温。
秋
季六节气之草本养生
《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说明秋季风急天高,天行肃杀之令。因此,秋冬养生的总原则是“秋冬养阴”。
立秋时阳气转衰,阴气日上,因此草本养生宜顺应节气转向敛神、降气、润燥、抑肺扶肝,包括饮食要增酸减辛,以助肝气。
立秋之后为处暑,此时节的显著气候特点为干燥,即为秋燥。此时宜食清热安神之品,同时注意滋阴润燥。
白露时节,草本养生宜进补滋阴益气和血、宣肺化痰润燥之品,以预防秋燥为主。
秋分的到来说明已进入真正的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在草本养生中也应遵循阴阳平衡的规律,防止实者更实、虚者更虚而导致阴阳不平衡。
秋分过后则为寒露时节。是全年日照最多的节气。草本养生以滋阴润燥(肺)为宜,宜多食柔润之品,少食辛辣。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由于此节气属金,因此草本养生以平补为原则,并且注意补气血以养胃。
冬
季六节气之草本养生
冬季是天寒地冻、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的保健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
我国民间把立冬当作冬天的开始。立冬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又是进补的最佳时期。立冬的草本养生以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之品为主。
立冬过后为小雪。小雪时节前后,天气时常阴冷晦暗,此时草本养生要遵循“欲补先清”的原则,在进补之前应先清除体内的“垃圾”。
小雪过后,大雪将至。此时的草本养生有两个重点:一是补,二是藏,既要补得进来,又要藏得住。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此时是人体阴阳气交的关键时期。草本养生从冬至开始进补,可发挥最大功效,促进人体阳气的萌生,消耗则相对不多。
小寒时节已是数九寒天,草本养生进补不能随意,应本着“因人施膳”的原则,在进补时不要被五味所伤。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的说法。大寒时节,气温极低,草本养生需补养阳气,使精气内蕴于肾,提高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关于二十四节气草本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顺时养生。正如《灵枢·本神》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一年二十四节气的草本养生虽有各异,但总体还是要遵循“顺时养生”之原则,这也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的具体体现。
二十四节气风俗上要吃什么
二十四节气风俗上要吃什么?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五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在时代发展中,每个节气逐渐形成了许多饮食习俗。恰逢雨水,小编帮大家整理一下中国的二十四节气都有哪些“食俗”?
立春吃春卷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春天的开始。立春的早上不论男女老少都要吃一根春卷。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吃春卷又叫“咬春”,据说可以咬住“春天”,后又引伸出咬住“青春”使青春永驻的含义。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还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在北方,立春讲究吃春饼。最早的春饼是用麦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饼,食用时,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黄、粉线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饼包菜食用。传说吃了春饼和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会使农苗兴旺、六畜茁壮。有的地区认为吃了包卷着芹菜、韭菜的春饼,会使人变得更勤(芹)劳,生命更长久(韭),家业更兴旺。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春卷与春饼之说。春卷与春饼,其实只是两种做法不同的面皮,虽然薄厚不同,但吃法相似,都是卷上各种蔬菜和肉一起吃,只是北方人更多地喜欢吃春饼,江南人更愿意吃春卷。
雨水吃龙须饼
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雨水节气中的最后几天就是民间所说的“二月二,龙抬头”,人们吃龙须饼怀念大旱中因悯农降雨而被罚压在山下的天龙。
按照北方地区的旧俗,二月二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给小孩理发叫“剃龙头”;妇女不许动针线,恐伤“龙睛”;人们也不能从水井里挑水,要在头一天就将自家的水瓮挑得满满当当,否则就触动了“龙头”。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惊蛰吃驴打滚
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人们吃驴打滚寓意“害虫死,人翻身”。
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
二十四节气民歌
《二十四节气民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二十四节气各名称有什么含义?
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节气的名称便已说明这段时间的气象条件及万物之变化。现简述如下:
夏至、冬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来。中国各地最热的月份是7月,夏至为6月22日,表示最热的夏天快要到了;中国各地最冷的月份是1月,冬至是12月23日,表示最冷的冬天快到了,故分别称为夏至、冬至。又因夏至日白昼最长,冬至日白昼最短,古代又称之为日长至和日短至。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此两天昼、夜相等,古时统称为日夜分。这两个节气又正处在立春与立夏、立秋与立冬之间,把春季与秋季各分两半,因此也有据此来解释春分与秋分的。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上划分季节的方法,是把四立作为四季之开始,自立春到立夏为春,立夏到立秋为夏,立秋到立冬为秋,立冬到立春为冬。立,是开始的意思。故此四个节气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雨水:表示少雨水的冬季已过,降雨开始,雨量开始逐渐增多。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动物钻到土里冬眠过冬叫做入蛰,至第二年回春后再钻出土来活动,古时人们认为是被雷声震醒的,故称惊蛰。从惊蛰日开始,可以听到雷声,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被雷声震醒,出土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开始现青。清洁明净的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
谷雨:降雨明显增多,雨水促使谷类作物之生长发育,古代称为雨生百谷。
小满:夏熟作物子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
芒种:芒指有芒作物,种是种子。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可以收割。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之意,是一年当中最热之季节。小暑是开始炎热,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之意。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快要“躲藏”。
白露:处暑后气温降低,夜间温度已达到成露条件,露水凝结得较多,呈现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露水更多,也更凉,故称寒露。
霜降:气候已渐寒冷,有白霜出现。
小雪、大雪:入冬以后,天气冷,开始下雪。小雪时,始下雪;大雪时,雪下得大,地面可有积雪。
小寒、大寒:寒是寒冷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开始寒冷,称为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称之为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