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招 做个职场沟通高手
你是一个职场沟通高手吗?你的老板会不会问你一些刁钻问题让你无法回答?你会不会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错失了许多机会?在职场中,假如你没有掌握有效沟通的艺术,你将会在许多场合遭遇尴尬。因此,掌握一门应付老板刁钻问题的办法,将使你在这些场合巧妙化解尴尬。
秘笈一:反客为主
对于老板的刁难问题,以我们平庸的判断能力和经验无力当然无法正面回答。这时候,你应该把这个难题抛回给他,让他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难度。比如,你可以回答说:如果没有充分的相关市场数据,我恐怕不能把我的意见放到台面上来,您能现在就给我提供这些数据吗?
如果你的老板不是有意刁难你,那他肯定没有这方面的准备,把这难题抛回给他,就能让他怏怏的把议题转移到下一环节上。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把刁难的问题挡回去,即争取到了时间去解决这个问题,又营造出一种这个人很有能力的印象。当然,你在运用这一策略的时候,一定要有自信,语气要够坚决。
秘笈二:反问老板
没错,老板是出了个难题来刁难你,但你要知道,这样的难题通常都是一个主观题,它站在老板的立场上提出,然后询问个人的意见和主张。那这样,你就可以用很聪明的反问方式把这个问题回问过去,而且,没有人看得出来你的心虚。
例如:我觉得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对成本的控制办法和您对市场的信心,那么您对这些问题是怎么想的呢?这下,一个询问变成了一系列难以回答的问题,并发还给了它的质询者。说到公司的经营模式,只有你的老板能回答它,但他可能也是最没谱的。把老板提出的问题扩大到老板的身上去,就好比一只低速过网的羽毛球,被以40倍的速度又打了回去。不但能让老板撤回刁难,还能让他觉得你够专业。
秘笈三:转移议题
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到了另外一个话题上,是一个连门外汉都知道的改变议题策略。这个做起来比看起来要困难,如果你想学这种手段的话,可以去看看那些着名娱乐公司的经纪人在记者发布会上是怎么回答的,他们是这方面的高手。同样,没有这个技巧,商人和政客们都不会成功,他们只回答他知道答案并且想回答的问题。
要想做到这点,首先,你反应要快,要迅速接住这个球并马上进行转移。因为稍加迟疑都会让人看出你的居心。其次,你要知道哪些问题能吊起会议室里人们的胃口,比较保险的议题是公司另一个热门项目和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抓到这个原则,你就可以很轻松的回答老板的这个刁难问题:您提的这个问题的确很重要,但我认为我们目前更应该集中精力讨论一下我们目前的宣传策略,这更紧迫,不是吗?
秘笈四:找替死鬼
如果老板提出的问题是对事不对人的话,那把这个问题推给同事,往往是有效的策略。因为老板关注的是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回答的人。你可以回答说:我觉得您提出的办法听起来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没有推广部的参与,市场部恐怕很难采取你提出的这种方法。因此,我建议首先来听听推广部同事们的意见。
这个策略可以应用在会议是有几个人参与的场景中,也可以用在一对一的情况。实际上,任何重要的问题都不止一个人在参与,所以简要的应付一下,然后把问题推到另一个人那儿,就行了。虽然把同事拉下水并不是个道德的做法,但在那样不死则生的场合,这是个非常好用的紧急避难措施。
${FDpageBreak}
秘笈五:耍宝避难
任何时候人们都不会拒绝幽默,在这种沉闷的会议场合,更是需要。因此,讲一个笑话或者耍耍宝,都能化解不能回答老板刁难问题的尴尬。尤其当你平时在公司就是一个风趣健谈的人的时候,这招尤其管用。因为大家都习惯了你的搞笑。包括老板在内,都会对你这样的活宝一笑置之。
你可以这样开始:呵呵,您提出的问题倒是使我想起了一个笑话……然后你大可以搬出你最搞笑的段子来,效果一定要奇佳,保证在场的人都能笑喷尿最好。要是不小心讲了个冷笑话,下场会比现在更惨。当你的笑话引起哄堂大笑的时候,就没有人会再去关注你的这个笑话和老板提出的问题有什么关系了。
那些不善搞笑的人可以去看看单口相声,学学那些喜剧演员是怎样让观众起哄的。记住,你总是可以通过调侃自己来取悦听众:“我很想和大家讨论这个问题,不过对不起,我想我每个月的那几天又来了,我是说,我的痔疮又犯了,我必须得站起来活动活动。你们先继续,好吗?”不过,用这一招得考虑场合,它适用于自己部门的会议或者小范围的公司会议。有几百个人参加的全体大会就别冒这个险了。
秘笈六:博取同情
试想一下:如果在开会的时候,一个同事突然接到电话,得知女友出车祸、或者家里失火了。那么,老板还会拿着刁难问题纠缠着他不放吗?有了这个概念,你就可以大胆施展苦肉计,博取同情,转移注意。注意,施展这条策略的原则和要点是:不要直接编造天灾人祸的谎言,这样戏剧性太强,看起来很假。要学会表演,要用你的表情和动作去让你的老板相信:你正遭遇不幸。
具体操作起来是这样的:开会的时候你就全神贯注的盯着你的手机看,装作不停发短信的样子,然后时不时的抬起头来,露出焦虑的表情,并不停看表,看门外。老板叫你回答问题的时候,你也不住的翻着短信看,并露出大吃一惊的表情。等到老板问你:你怎么了?有什么别的事吗?你就可以拿出欲言又止却又痛苦万分的神情,说:恩,……我,……哎,没什么……恩,没关系,家里的一点事……我,……哎……算了,您刚才问我什么来着?
要相信,老板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看到你这明显家里有事的神态,他无论对你有什么不满或者还有什么问题都问,在这时候,都会统统转化为对你无限的同情和理解。
不过,这个策略只适合施展1、2次,演多了,傻子也知道你是在喊“狼来了”。
秘笈七:装傻充楞
其实说到底,对于那些有魄力有胆识的人来说,最有力的方式还是实话实说,并装作对大会讨论的议题毫不知情,怪罪于没有任何人提前告知你。你可以说:我真的说不出来。根本没人跟我说过这件事,我对此一无所知,所以这次会议不要在这个问题上浪费时间了,让我们进行到下一个至少我们都被通知到的一些议题上吧!
对于那些特别有实力、办事特别牢靠、在公司一向有地位的人来说,讲真话可能是最好的防守。因为你的老板会重视你,更相信你,你说不知道,他就相信你确实不知道,而且还不是由于你的错造成的。而且,他还会相当赞许的诚实,更对你信任有加。但重要的是,你要清楚的评估自己的实力和在老板心中的地位,同时也要知道什么时候运用它,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和老板叫板的。
怎样面试才能赢得心仪工作
每个人都经历过找工作,怎么找?怎么把心仪的职位抓进囊中?在招聘者,怎么挑选应聘者?他们心中那把尺又是如何衡量每个忐忑的面试者?这里几位嘉宾,以她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没有意志,没有坚韧,没有技巧,没有综合素质……一份工作怎能轻而易得?
毕业于企业管理专业本科的李冰,有两年工作经验。当时,公司看重她在搜集、统计、分析经济信息方面有专长,这正是以前秘书所欠缺的,没有想到李冰却在与各部门的沟通上遇到了困难。原来,作为秘书,她要催收部门月度工作总结,对一些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和督办,可是在很多部门经理那里,她都碰了钉子。几个部门经理干脆向办公室主任告状:这个李冰目中无人,竟然打电话给大家“最后通牒”,说到时不交,名单上报老总,还和考核挂钩,扣奖金!“什么时候我们上面又多了个副总?”李冰也很委屈,跟主任抱怨公司的管理太粗放,纪律松散,部门经理作风官僚,对该上报的计划、总结拖延,或置之不理,这让她根本无法汇总分析,工作阻力太大了!看来,双方还真有点针尖对麦芒儿的架势。如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与各部门没有一个良好的沟通界面,是很难正常开展工作的。无奈,只好“忍痛割爱”。
应聘者说:以淘宝的心情“淘”工作
实习时我是在电视台。在跟着摄像一起跑了几个月新闻后,我渐渐明晰:比起跟影像打交道,我的强项更在文字上,因为我对挖掘事件背后的东西、人物的内心更感兴趣。于是我从已经看到签合同曙光的电视台那里掉头走开。我对自己说,去杂志社做记者。认定目标后,我的心态特别好,白天在网上找工作信息,太阳一下山,就出去吃喝玩乐,从不给自己施压。终于,在茫茫大海中我发现一根闪闪发亮的针――我认定那家杂志社就是我想去的地方。
有个著名的实验讲的是,你通过四到五个人可以联系上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即使他在地球的另一半。我想的办法就是拐弯抹角找一个能引荐我的人,争取到与对方拍板人“短兵相接”的机会。哈哈,这个试验在我这儿也蛮灵的,通过几个未曾谋面的中间人,我终于得到了那家杂志编辑部主任的邮箱,还有她的MSN.接下来,我把精心准备的简历发过去,并且在MSN上请求她加为联系人。运气在继续起作用,对方没拒绝我,我顺顺当当就在网上见到了那位主任。我很礼貌地打招呼,告诉她我给她邮箱发了简历。对方总是说忙。我跟自己说,她是真的忙,不是拒绝我。我继续不时地上网在主任面前“晃荡”一下,希望她没有忘记看我的简历。终于,主任叫我过去面试。
我很放松、很真诚地去面试。面试的感觉挺好,觉得彼此气场也对。后来,主任让我试着完成一个任务――采访一位作家,她刚刚出了一本畅销书,写她和她的父亲,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我使劲把想问问怎么跟这位作家联系的话咽了下去,因为我想起刚才主任说到,一个记者要找一个被采访对象,上天入地都能把他找到,这是身为记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我觉得我应该向她证明我有这个能力。我没有细细地问要求,她给了我几本杂志,之前我也认真看过杂志,我想我得自己去领悟这杂志的要求和风格。我也没有问交稿期限,因为我会最快最好地完成它。
我在心里对上天给我这个机会感激涕零,立马查那位作家的资料。她在美国定居,这次因为出新书回国,辗转在几个大城市。找个人难,找组织容易,新书的出版方一定有宣传的需要,他们肯定乐意为我联系采访她。果不其然,对方很热情,但悬的是,作家刚从上海回来,离开北京前的日程已经安排满了。时间是挤出来的,事情是安排出来的,我把这个真理传达给对方,并且以最集中的语言告诉对方我们杂志在女性读者中的影响力,对方答应帮助协调。
幸运再一次光顾了我!我接到了作家本人打来的电话,并且约好在她离开北京的当天采访。她的声音真是太甜美了。我快马加鞭做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搜寻尽可能多关于她的资料,拟采访提纲,准备好相机和录音笔。万事俱备!
${FDpageBreak}
可到了约定采访那天,又生波折。我还没起床就接到安排作家行程的接待方电话,说因为前一项行程拖延了,马上要去录光盘,没有时间接受采访了。我立马从床上弹起来,对方当然不会明白这个采访对我有多重要,我的语气柔中带刚:“我理解你,咱们相互理解,时间可以压缩,但一定要见到她。”对方表示再协调一下。我开始打作家的手机,一直不接,煮熟的鸭子哪能让它飞了?我立即往约定地点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追到她,在她今天离开北京之前采访到她。刚上出租车,不对啊,她怎么可能还会去约定地点呢。我打电话给安排行程的人说,你们在哪里录光盘?我去那边等着采访她。
对方沉吟了一下,让我稍等。几分钟后他给我回复说,作家半小时后在某咖啡馆等我。我一阵狂喜,出租车飞驰过去,我见到了那位作家,她比照片上还要美。我完全没有新手的怯场,采访就像聊天一样进行,有人老过来催,每次我们俩都相视而笑:“咱们抓紧时间。”采访结束,她狂奔而去的高挑的身影消失在我视线之外后,我的嘴咧到了耳朵旁,怎一个轻松了得!
第二天,在MSN上见到主任,她问我有什么困难吗?我心想,困难?还真不小,可是我已经搞定了!我没说什么,只是把奋战一夜写完的稿子发给了她。几分钟后,主任说你来报到吧,我高兴得往空气中挥了一拳。
整个过程,我感觉是一个坚强的意志憋足了劲儿督着我在行动,这种意志一直在自我暗示:过程和结果都在我的掌控之中,我已经呼吸到成功的空气了!好比淘宝,你见到喜欢的总是想方设法得到它,这其间有披沙拣金的渴望,有排除万难的意志,也有雨后彩虹的喜悦。
招聘者说:她为什么能“胜出”?
我的一个企业客户是一家电子科技公司,我曾经辅导他们建立了一些技术岗位的任职标准和能力素质模型,健全了人员招聘流程和测评工具库,以准确地评估应聘者,招到企业需要的、能胜任岗位的人才。
胡子惠是这家公司的招聘经理,最近找到我,说最近在招聘公司办公室秘书时遇到了困难。办公室可以说是整个公司管理运行的枢纽,秘书岗位在其中,看似没什么风头,不显山不露水,但它就像轴承里的润滑油一样,于无形中决定着轴承运转的顺畅与否。4个月来,经过简历筛选,人力资源部初试,用人部门面谈,几轮程序下来,曾经有两位人选进入试用阶段,但结果却不如意。
肖峰是刚毕业的新闻专业研究生,来了两个月,写的几篇大稿都得到领导肯定。而且,他工作积极,办事机灵。办公室主任正准备向人力资源部申请,提前结束小肖3个月的考察期,没料想,小肖提出了辞职。原来他联系到了理想的媒体,还是愿意当记者干专业。
所以,对于第三个人选,胡子惠就格外谨慎。我帮助她分析了前两次招聘失利的原因,设计了模拟工作实务的考察,对应聘者增加了公文写作、无领导小组讨论、压力测试等,从三个环节进行综合测评。
吴梅就是调整招聘策略后“胜出”的人选。吴梅30岁,英语专业本科毕业,曾在一家外企做过5年销售内勤,还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了成人高考的企业管理本科专业。后来,因为结婚生小孩,她在家做了两年专职主妇,如今准备重新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公文写作的测试中,吴梅显示出了文科功底,行文规范,语言流畅,因为具备企业管理专业知识,文章能抓住要领。在压力测试中,她面对教官的“刁难”和形势的急迫,能快速理出轻重缓急的头绪,并且,针对不同角色采取了能让对方接受、又不失原则的沟通方式,避免了冲突。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吴梅的现场表现并不活跃,她既没有主动担任团队领导的角色,也没有在观点陈述中标新立异或滔滔不绝。但是,她却在没人安排的情况下,自觉做了讨论纪录,虽然没有太多言语,却认真倾听,还主动把一次发言机会让给另一位一直没机会参与讨论的成员。在一旁观察的办公室主任决定录用吴梅。
事实证明,吴梅很适合这个岗位。她做事井井有条,能够关注到细节,每次工作例会后都会整理一份会议纪要,并附上督办事项及相关责任部门列表,抄送给公司领导和各部门经理作为备忘。而且,她很快就和公司各部门建立起顺畅的沟通。
${FDpageBreak}
应对招聘3要点
“知己知彼”。先了解招聘企业和岗位,然后衡量自身的优势、劣势,选择自己有经验、有专长、有优势的岗位去应聘。吴梅有多年的销售内勤经验,锻炼了她与人沟通并井然有序处理工作的能力。同时,企业管理的学习经历使她具备了相关知识、技能和观念,这构成了她的综合优势。
调整自我,努力融合。来到新的企业和团队,要细心观察、体会它的文化和氛围,对自身做适当的调整。要知道,有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员工,才能赢得大家的认同和支持。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终身就业的能力。通常,用人单位不仅从应聘人员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判断她是否胜任岗位,还很重视在面试中观察其综合职业素质。比如,是否自信,是否有可塑性,言谈举止是否得体等。只有注意学习,才能使自己的观念、知识和技能得到更新补充,这是确保你始终拥有职业能力的根本。
职场12种惹人讨厌的行为
1、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这种人虽然聪明、有历练,但是一旦被提拔,反而毫无自信,觉得自己不胜任。此外,他没有往上爬的野心,总觉得自己的职位已经太高,或许低一两级可能还比较适合。这种自我破坏与自我限制的行为,有时候是无意识的。但是,身为企业中、高级主管,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却会让企业付出很大的代价。
2、非黑即白看世界
这种人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他们相信,一切事物都应该像有标准答案的考试一样,客观地评定优劣。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在捍卫信念、坚持原则。但是,这些原则别人可能完全不以为然。结果,这种人总是孤军奋战,常打败仗。
3、无止境地追求卓越
这种人要求自己是英雄,也严格要求别人达到他的水准。在工作上,他们要求自己与部属“更多、更快、更好”。结果,部属被拖得精疲力竭,纷纷“跳船求生”,留下来的人则更累。结果离职率节节升高,造成企业的负担。这种人适合独立工作,如果当主管,必须雇用一位专门人员,当他对部属要求太多时,大胆不讳地提醒他。
4、无条件地回避冲突
这种人一般会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冲突。其实,不同意见与冲突,反而可以激发活力与创造力。一位本来应当为部属据理力争的主管,为了回避冲突,可能被部属或其他部门看扁。为了维持和平,他们压抑感情,结果,他们严重缺乏面对冲突、解决冲突的能力。到最后,这种解决冲突的无能,蔓延到婚姻、亲子、手足与友谊关系。
5、强横压制反对者
他们言行强硬,毫不留情,就像一部推土机,凡阻挡去路者,一律铲平。因为横冲直撞,攻击性过强,不懂得绕道的技巧,结果可能伤害到自己的事业生涯。
${FDpageBreak}
6、天生喜欢引人侧目
这种人为了某种理想奋斗不懈。在稳定的社会或企业中,他们总是很快表明立场,觉得妥协就是屈辱,如果没有人注意他,他们会变本加厉,直到有人注意为止。
7、过分自信,急于成功
这种人过分自信,急于成功。他们不切实际,找工作时,不是龙头企业则免谈,否则就自立门户。进入大企业工作,他们大多自告奋勇,要求负责超过自己能力的工作。结果任务未达成,仍不会停止挥棒,反而想用更高的功绩来弥补之前的承诺,结果成了常败将军。这种人大多是心理上缺乏肯定,必须找出心理根源,才能停止不断想挥棒的行为。除此之外,也必须强制自己“不作为、不行动”。
8、被困难“绳捆索绑”
他们是典型的悲观论者,喜欢杞人忧天。采取行动之前,他会想像一切负面的结果,感到焦虑不安。这种人担任主管,会遇事拖延,按兵不动。因为太在意羞愧感,甚至担心部属会出状况,让他难堪。这种人必须训练自己,在考虑任何事情时,必须控制心中的恐惧,让自己变得更有行动力。
9、疏于换位思考
这种人完全不了解人性,很难了解恐惧、爱、愤怒、贪婪及怜悯等情绪。他们在通电话时,通常连招呼都不打,直接切入正题,缺乏将心比心的能力,他们想把情绪因素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这种人必须为自己做一次“情绪稽查”,了解自己对哪些感觉较敏感;问朋友或同事,是否发现你忽略了别人的感受,搜集自己行为模式的实际案例,重新演练整个情境,改变行为。
10、不懂装懂
工作中那种不懂装懂的人,喜欢说:“这些工作真无聊。”但他们内心的真正感觉是:“我做不好任何工作。”他们希望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但是他们又不喜欢学习、求助或征询意见,因为这样会被人以为他们“不胜任”,所以他们只好不懂装懂。而且,他们要求完美却又严重拖延,导致工作严重瘫痪。
11、管不住嘴巴
有的人往往不知道,有些话题可以公开交谈,而有些内容只能私下说。这些人通常都是好人,没有心机,但在讲究组织层级的企业,这种管不住嘴巴的人,只会断送事业生涯。他们必须随时为自己竖立警告标示,提醒自己什么可以说,什么不能说。
12、我的路到底对不对
这种人总是觉得自己失去了职业生涯的方向。“我走的路到底对不对?”他们总是这样怀疑。他们觉得自己的角色可有可无,跟不上别人,也没有归属感。
人在职场 你懂灰色技能么?
文凭和证书被称为大学生就业的敲门砖,但是,笔者近日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不少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发现只有文凭和证书还不够,如果不懂得喝酒、打麻将、搓牌等“灰色技能”,有时在工作方面会遇到坎。(4月28日《珠海特区报》)
现在的大学生可真够累的,为了找工作,不但要考这个证书那个证书,竟然还要懂喝酒,会搓麻将会打牌。难不成以后大学也要开设麻将课、牌九课才行?
其实,说白了,这种所谓的“灰色技能”不过是一种职场怪胎,是少数企业对少数工作岗位的要求,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对于即将毕业或者已经毕业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们来说,必须理性看待这个问题,千万不能把此当成了职场风向标,被其牵着鼻子走。
大学生不读死书、死读书是对的,掌握一定的公关交际能力也是必要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就要为了迎合少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去学习喝酒、打牌、搓麻将。反过来说,如果一个用人单位的岗位就是要求员工天天陪客户喝酒、打牌、搓麻将,而根本用不上大学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那只能说明这个工作是有问题的,不做也罢。
如果少数大学生不能理性看待这个问题,误以为所有用人单位的所有岗位都要求喝酒搓麻打牌,那才是大错特错。有这种认识的大学生,必定会失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动力,觉得只要学会了以上这些所谓的“灰色技能”就能求职无忧,驰骋职场了。
而实践证明,许多大学生求职者之所以会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主要还是因为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差等因素造成的,并非缺少“灰色技能”所致。在“灰色技能”盛行的社会风气下,求职者应该学会理性看待,而不能轻易受这种职场不良风气的影响,真的以为现在到了“灰色技能”统领职场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