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立秋时 为女性煲制秋天养颜汤
从农历讲,现在已经进入秋天了,虽然暑气未消。按照传统的说法,秋天物候干燥,人体就需要滋润。所以,眼下季节适宜多喝具有滋润肺腑的汤,尤其是女人,经常喝适应的汤,能养生、美容。广东人是最讲究喝汤的。烹饪大师为白领,特别是白领女性,推荐了几款适合这个季节喝的,具有养颜、瘦身、去暑功效,在家里煲制又比较方便的特色汤。这些汤都比较中性,没有激烈的东西在里面,老人小孩也都可以喝。
为女性煲制秋天养颜汤
蜜瓜螺头鸡汤
功用:在香港又被称之为爵士汤,据说是邵逸夫爵士最喜欢吃的养生汤。汤烧出来的正色是奶白色,很浓很白,女人喝最好,具有美容,滋润效果。
材料:蜜瓜半斤(注意,要挑白皮绿肉蜜瓜,生一点,不要太熟),新鲜海螺肉半斤(如果没有新鲜的,干的二两就够),老母鸡一斤。
辅料:生姜一小片。
做法:最好用传统的高深的瓦罐,如果没有,高深的不锈钢锅也行。先将水烧开(水量超过材料一倍),姜片、螺肉、鸡块放入,大火烧半小时,然后中火两小时,然后将切成小块的蜜瓜放入,再中火半小时即可,此时的汤水约为最初水量的一半到五分之二。最后根据口味放盐。
提示:新鲜海螺不容易清洗,外面有一层滑腻液体。用干生粉与螺肉拌匀,用水冲洗,就容易干净。干的螺肉用温水泡1小时,再洗净待用;母鸡切快,6块。如果太肥的话,可去鸡皮;但不去皮最好,有鸡皮,汤香。
茶树菇排骨汤
功用:消脂,清肠胃,有瘦身作用。
材料:茶树菇50克(茶树菇干,南货店,大型超市均有售),切成小段,略冲洗即可(不要泡)。小排骨200克,切成小块,去核红枣10枚,蜜枣一枚,姜片一片。
做法:与上同,也是待锅中水烧开,将所有材料放入开水,大火15分钟,再中火30分钟即可。
提示:不吃肉的,排骨不放也可,因为有菇,所以汤也相当鲜香。
一些喝汤的小贴士
一、注意喝汤的正确时间和量
老话说“饭前先喝汤,胜过良药方”,其实,这话是有道理的。吃饭的时候,食物是经过口腔、咽喉、食道最后到胃的,这就像一条通道。吃饭前先喝口汤,等于是将这条通道疏通了以便于干硬的食物通过,而不会刺激消化道黏膜。进汤时间以饭前20分钟左右为好,吃饭时也可缓慢少量进汤。虽然饭前喝汤对健康有益,但并不是说喝得越多越好,一般情况,早餐可适当喝多些,因为早晨人们经过一夜睡眠,损失水分较多。中晚餐前喝汤以半碗为宜,尤其是晚上要少喝,否则频频夜尿影响睡眠。
二、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汤类
1、晨起最适合喝肉汤,因肉汤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在体内消化可维持3-5小时,避免人们一般在上午10-12点这个时段易产生饥饿和低血糖现象。
2、不同季节喝不同的汤可以预防季节性疾病。如夏天宜喝绿豆汤,冬天宜喝羊肉汤等。
3、体胖者适合在餐前喝一碗蔬菜汤,既可满足食欲,又有利减肥。体型瘦弱者多喝含高糖、高蛋白的汤可增强体质。
4、孕产妇、哺乳女性以及老人、小孩可在进食前喝半碗骨头汤,补充身体所需的钙。注意,骨折病人不宜喝骨头汤。
5、月经前适合喝性温和的汤,不要喝大补的汤,以免补得过火而导致经血过多。
6、感冒的时候不适合煲汤进补,就连品性温和的西洋参也最好不服用,因为这些油腻的汤容易加重感冒症状。
7、喝汤不能长期只喝一两种,应该各式汤饮交替,更能增加食欲,平衡营养。具有食疗作用的汤要经常喝才能起到作用,每周喝2-3次为宜。
秋季饮食要清淡 健康吃素有讲究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夏季,人们吃太多冷饮冷食,导致肠胃功能减弱。秋季养生还是要清淡为主。不过,吃素也是有讲究的,合理搭配才能吃得健康。那么秋季清淡饮食该吃哪些呢?
秋季吃素要注意以下几点
1、饮食要尽量保持营养均衡。建议包括:全谷类面包,如糙米、全麦面包;豆类、核果类及种子类还有深绿色蔬菜。
2、儿童及青少年可多食用芝麻、海藻、紫菜、绿色蔬菜、豆类等。孕乳妇注意补充铁,吃含钙丰富的食物,多晒阳光以生成维生素D。
3、多摄食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水果 (如柑橘类等),以利铁质的吸收。避免进食过量甜食和高油食物。
4、不要以为所有的蔬果都可以生吃,要冲洗干净,以防农药。
5、每种蔬果有其各自不同的风味和营养,不要长期单吃一两种蔬果,各种蔬果交替着吃,容易获得平衡的营养,也较有新鲜感。蔬菜、水果要在新鲜的时候食用,不要长时间存放。
秋季是各种蔬果成熟的季节,以下几种食物最适合秋天食用:
1、红薯
《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使人“长寿少疾”,还能补中、暖胃、安五脏等,所以常适宜用来补虚。经常食用红薯还可以保持血管的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芋头
芋头性平,味甘、辛,入肠、胃经,具有益胃生津、宽肠通便、化痰散结、补中益气等多种功效,非常适宜用来补虚。常食芋头能补肝益肾、添精益髓、健胃和中,特别适宜脾胃虚弱、患肠道疾病及久病体弱的老人食用,是老人秋补的佳品。
3、莲藕
中医认为,生藕味甘,性寒,入心、脾、胃经,具有清热生津、补脾开胃、止泻的功效;熟藕性温,具有益胃健脾、养血补气的功效。由此可见,补虚需要吃熟莲藕,对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者均有良好的补益效果。
4、豌豆
豌豆有抗菌消炎,增强新陈代谢的功能。在秋季食用,因为其中含有维生素A原,可以转变为维生素A,促进皮肤的润滑和弹性,提高锁水功能,改善秋季皮肤粗糙和干燥现象。
立秋之后有四变化 艾灸三穴位可补充元气
立秋撞三伏,这样的天气也是十分多变,有些人的身体就吃不消了,掉发、口腔溃疡、上火问题随之而来,在这个夏末秋初的季节,我们该如何养生呢?
立秋之后有4变化
1、天气变干了
—当气温逐渐下降,空气中的温度会逐渐降低,变得干燥起来。鼻燥、唇干口燥、咽喉肿痛等现象也会随之而来。这个时候的身体所要提升的应变力是:提升自己的储水功能,在任何天气中都能保证正常循环,不会被空气湿度所左右。
2、代谢变慢了
秋季时分,身体的代谢能力开始变慢,许多头发代谢、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无法传递到发根,最终的命运就是脱落。不仅如此,继续生长的头发也会失去光泽,断发、分叉现象频频发生。此时,身体需要提升营养输送的“应变力”,即使代谢变得缓慢,也能将营养按时送达,还自己一头顺滑乌发。
3、食物变腻了
秋天一到,我们的饮食习惯悄然发生改变,蔬果减少,而油腻加重。当身体内缺乏蔬果中拥有的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时,口腔粘膜的健康就会受损,溃疡面接连出现。提升身体对于频发溃疡的“应变力”,营养均衡非常重要。
4、火气变大了
秋季上火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成了“理所应当”的事儿,但其实,这是秋日里身体器官的活动能力没有春夏那样“活跃”,身体毒素无法排出才会出现的现象。要想提升身体对于火气的“应变力”,加速排毒最为重要。
立秋艾灸培补元气
现在的天气虽然有了些凉意,但还有些"暑气"没散,暑热中人的毛孔是张开的,皮肤的纹理比较疏松,容易受外界的邪气侵袭,出现头痛、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阴暑"症状。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脾胃容易在这种冷热刺激中发生不适。中医养生理念认为,这段时期不要贪饮凉食,多灸在大椎,关元,神阙,足三里等,不但有助于调理脾胃,也有利于阳气提升。减少秋燥的症状,初秋晚上睡觉时不要通宵吹空调和电扇,腹部和膝盖最好加盖薄被或者毛毯。
1、大椎穴
《甲乙经》说过“大椎,三阳,督脉之会”,大椎穴又称“督阳之海”,能主宰全身,更是保健要穴。所以按摩、艾灸等可以起到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取穴: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2、太白穴
太白是脾经的原穴,健脾补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所以脾经常出现脾气虚的症状,我们常说的黄脸婆就是脾虚的象,每天按摩这个穴位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
取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3、关元穴
关元是小肠的募穴。意味着它是小肠的气积聚在腹部的穴位。《扁鹊心书》里面的,“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艾灸关元,不但可以疏通脉络、强壮腰脊,还可以很好地理气和血,补虚益损。
取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
有的人在艾灸的过程中,往往会大汗淋漓,湿透床单,艾灸一次出一次大汗,有许多顾客很顾虑,如此出汗身体是否会虚脱?会不会对身体有害?这种现象是艾灸改善体质、扶正祛邪、祛病疗疾的效果反应,无需顾虑继续施灸,随着施灸的药力不断增强,排出的浊水、浊气、废血越来越多,脏腑逐渐恢复功能,许多顾客伴随疲劳、头晕、失眠、旧病复发、疼痛、上火、长痘、起泡、全身长红疹、肌肤瘙痒、发烧、长时间类似感冒症状、怕冷、全身浮肿、脾气越来越急躁,等许多不舒服的难受症状。
这是艾灸之火力、药力使隐藏在脏腑深处疾患,功拔到体表,但还没有完全排出体外的表现症状,是非常好的效果体现。正所谓《扁鹊新书》所说:“温养阳气,禁戒寒凉。以灼艾为第一。”用艾之火力艾灸,能透入到肝脏、脾脏、肾脏、心脏、肺脏,能温通人体十二经络,经络通畅,气血运行,病邪自然退去,身体康复如同反手掌一样简单。
艾灸疗法使人体大量出汗,排出的是脏腑、血液和细胞里的浊水,与桑拿、烤电、运动…等发热出汗完全不同,排出的汗水深度位置完全不同。
立秋吃茄子去火气
在这个季节吃些茄子能降“火气”,除秋燥。而秋天刚收成的茄子被称为“秋茄”,带有独特的清香,口感细嫩,因此风味比普通茄子更胜一筹。
茄子不仅是价廉物美的大众蔬菜,还是种食疗佳品。除了含有丰富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外,还有一点与其他蔬菜不同,就是富含大量维生素p。维生素p是黄酮类化合物,有助保持心血管保持正常功能。因此,茄子对动脉硬化症、高血压、冠心病和坏血病患者都非常有益。此外,国外研究结果表明茄子还是蔬菜中的“抗癌强手”,其含有的龙葵碱成分能抑制消化系统肿瘤增殖,对防治胃癌有一定效果。
我们在市面上最常见到的是长茄子和圆茄子,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北京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崔彦玲表示,长茄子和圆茄子在营养上并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在口感略有不同。长茄子皮中的水分含量更丰富,纤维也较细,所以质地柔软。而圆茄子皮中水分较少,纤维较粗,口感相对硬些。所以烹饪时,圆茄子多以炒炖为主,而长茄子以凉拌茄为佳。
茄子做法很多,煎炒烹炸都能烹调出美味,但需要选择健康的吃法。很多人做茄子时,喜欢用油炸或“过油”烧茄子,虽然美味,但高温会造成茄子中营养的严重损失,其保健作用也就大打折扣了,而且高热量高油脂的摄入也对身体不利。因此,在茄子的所有吃法中,凉拌茄泥最健康。
首先,拌茄泥加热时间最短,只需大火蒸熟即可,因此营养损失最少。其次,拌茄泥用油最少,蒸好茄子捣成泥后,只需稍微淋一些调味汁即可。最后,拌茄泥的吃法营养吸收最完全,因为它不用削皮,而茄子皮中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质。拌茄泥的调味汁最好用橄榄油、芝麻酱、蒜泥和少许盐。需要注意的是,茄子属于性凉食物,如果最近肠胃不适,就要少吃些,否则会加重肠胃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