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吃出小精灵?专家教你识别生活中的中毒陷阱
每年到了夏季,都是南方人一年一度的“试毒”大会。7月14日,云南昆明一女子食用野生菌中毒被送入医院,在病床上手脚并用做出抓捏抬举等动作,表情认真,场面十分滑稽。事后,她向朋友及媒体解释说当时自己真的看到小人了,很有很多小精灵,以及花、云彩各种,特别有意思。据了解,女孩和家人一起吃了“见手青”,但只有她中了毒。“毒”上加“独”,让人哭笑不得。
想让秉持着“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抛弃美食,是万万做不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小心生活中类似野生菌这样的“带刺玫瑰”呢?我们来看看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运超和中毒科副主任医师张伊莉怎么说!
越是美丽越有毒?如何识别野生菌?
从小我们就被父母老师耳提面命,野外颜色越鲜艳的野生菌类就越有毒。所以不少人都认为,颜色鲜艳的蘑菇才带着毒性,纯白无瑕的白蘑菇就一定安全了。面对这一“共识”,两位医生为我们纠正了一些错误的观念。
据了解,我国已报道的毒蕈有400多种,广东的毒蕈有200多种,其中致命的有十余种。广东引起中毒事件最多的毒蕈是铅绿褶菇,而导致中毒死亡最多的是致命白毒伞(致命鹅膏)。
张伊莉表示,难以分辨毒蕈与可食野生蕈菌是导致中毒的一大根源。毒蕈的外观与可食野生蕈菌极其相似,在野外杂生情况极难分辩。所以,在野外,以貌取“菇”也不可取,更不要凭个人经验鉴别蘑菇是否有毒,私自采摘食用野生蘑菇。
看到小人和云朵?毒蕈中毒有什么表现?
根据中毒累及主要的组织器官与临床表现的不同,通常可将急性毒蕈中毒分为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损害型、肾损伤型、横纹肌溶解型及光过敏性皮炎型等。
不同于新闻中云南昆明女子中毒后看到小人、小精灵的神经精神型中毒,胃肠炎型才是广东省急性毒蕈中毒中最常见的类型。
“铅绿褶菇、近江粉褶蕈是广东省常见的胃肠炎型毒蕈。”陈运超医生告诉家庭医生在线编辑,“胃肠炎型中毒潜伏期较短,大多数在食后10分钟~3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常伴头昏、头痛、全身乏力。一般病程短、恢复较快,预后较好,但严重者可出现呕血、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昏迷,进食量大者也可伴有肝、肾损害,脱水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肾衰竭。”
毒蕈中毒忌自救 就近就医不慌张
目前,急性毒蕈中毒尚无明确的特效解毒药。因此患者食用毒蕈中毒后就必须尽快就医。如发现异常立即到就近医院尽早洗胃、导泻、清除吸收的毒物,到专业机构根据不同类型的毒蕈使用针对性的解毒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具体诊疗则讲究对症下药,对于不用类型的中毒,医生也给出了针对性的诊疗方法:“急性胃肠炎型毒蕈中毒病人是无需血液净化治疗的,而肝损害型、横纹肌溶解型、肾损害型是需要尽早血液净化治疗的。值得注意的是肝损害型发展过程也有胃肠炎期和假愈期,容易误诊。但是最重要的是将吃剩的蘑菇、蘑菇汤留起送检专业机构鉴别,确定所食毒蕈种类。
在最后,两位医生再次强调:“不要凭个人经验鉴别蘑菇是否有毒,不要私自采摘食用野生蘑菇,更不要生吃‘蘑菇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