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女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育儿 > 备孕怀孕 >

新生儿乙型肝炎如何正确治疗

时间:2021-12-25 来源:产后 作者:网友投稿

慢性乙型肝炎在新生儿中较为常见,需要及时处理以免影响生理发育,一般情况下,得了新生儿乙型肝炎的患者一般需要肝功能检查、乙肝血清标记物检测及其他辅助检查,而对于新生儿乙型肝炎检查的项目,大家也是需要有所了解的,那么,新生儿乙型肝炎应如何检查?

新生儿乙型肝炎的确诊,要做以下检查项目:

一、肝功能检查

新生儿肝炎时肝功 能可能表现正常或仅有轻度异常。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即GpT)于黄疸前期早期开始升高高峰在血清胆红素高峰之前,一直持续至黄疸消退后数周, 血清胆红素在黄疸前期末开始升高,凡登白试验多为双相阳性。黄疸前期末尿胆原及尿胆红素开始呈现阳性反应,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二、乙肝血清标记物检测

HBsAg可为阳性。

三、其它辅助检查

B超检查有肝脾肿大,以肝大为主,多为中等度大。

四、相关检查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胆原(尿)>尿胆红素>脑脊液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

治疗新生儿乙型肝炎的方法:

一、退黄治疗

退黄主要用茵栀黄。

二、免疫调节药物

在治疗本病时,可用免疫调节药物,如胸腺素、白细胞介素。

三、抗病毒药物

1、高价免疫球蛋白:注射从人血清中提取的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能有效清除乙肝病毒,保护暴露人群。

2、干扰素(IFN):目前多采用IFN-α100万U皮下注射,连用1周后改为隔天1次,疗程3~6个月,抑制乙肝的复制。

3、拉米夫定(贺普汀):拉米夫定对乙肝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不能清除肝细胞内病毒的超螺旋型DNA。短期服用停药后易造成反跳。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以黄疸、胁痛、肝大、食欲不振、倦怠无力等为主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呈散发或流行。中医在治疗新生儿乙型肝炎的方药上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一:茵陈30克,栀子6克,生大黄3克。水煎服,每日l剂,分2次服。热重加柴胡、黄芩各6克;恶心呕吐加砂仁、藿香各5克;腹胀加厚朴、枳壳各35克;食欲不振加焦三仙9克;尿黄加木通6克。

方二:茵陈30克,茜草18克,板蓝根15克,白茅根60克。水煎服,每日l剂,分2次服。便秘加大黄;腹痛加郁金、延胡索;呕吐加枳实;腹胀加枳壳、厚朴。

方三:鲜蒲公英500克,水煎服,不拘时,连服15日。

新生儿乙型肝炎症状有哪些

在临床上,新生儿乙型肝炎其实是属于一种在新生儿身上高发的而疾病的,而新生儿感染本病主要由母婴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引起的,因此,有乙肝的女性,在怀孕期间一定要做好防范该病传染给新生儿的措施,那么,新生儿乙型肝炎是怎么引起的呢?

引起新生儿乙型肝炎的原因:

一、母婴传播

母婴垂直传播具体有以下几种。

1、经胎盘传播:母亲在妊娠时感染乙型肝炎,或者是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均可将病毒传给胎儿。

2、经产道感染:新生儿娩出时吞入带有乙型肝炎的阴道液而被感染。

3、由母乳感染:新生儿以受感染的母亲乳汁喂养,而被感染。

4、生后密切接触:由于接触了感染母亲的唾液、初乳、汗液、血性分泌物,而被感染。

二、水平传播

水平传播主要是注射、输注血液制品。此外,新生儿出生后,也可由周围的病人、带菌者,及病毒污染物的接触而感染。

新生儿乙型肝炎的症状:

本病起病缓慢,新生儿出生时多无症状。新生儿乙型肝炎主要表现为黄疸,可表现为生后黄疸消退延迟,或退而复现,或逐渐加深。部分病例出现其他临床症状,如 发热、肝大、食欲欠佳,而后恢复或呈慢性肝炎的经过。

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持续性阻塞性黄疸,巩膜与皮肤黄染,尿色加深如茶色,大便颜色减退或呈陶土色,肝脾 肿大。

多数病人在出生时可完全没有其他临床症状,一般不影响胎儿发育,亦不致畸,甚至没有肝功能及血清学的改变。少数呈暴发型经过,黄疸出现后迅速加重, 短期内发展到肝性脑病、出血等肝功能衰竭症状,预后极差。

治疗新生儿乙型肝炎的方法:

无特效治疗方法。以保肝治疗为主,供给充分的热量及维生素。禁用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必要时使用激素。目前多主张二联或三联用药,如选用干扰素、胸腺素、 乙肝疫苗三联用药。

还可试用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等激活免疫功能的药物,部分病例有效。近年来,核酸疫苗(HBV-DNA疫苗)正在成为研究热点,有望发展HBV的治疗性疫苗。

推荐阅读:

  1. 新生儿乙型肝炎症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