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疗法的历史演变
刮痧疗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非药物自然医疗保健方法。它具有历史悠久、方法独特、简便安全、适用广泛、疗效可靠等特点,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刮痧疗法是指应用光滑的硬物器具或手指、金属针具、柔软的线索团等,在人体表面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挤、揪、捏、刺等物理刺激,造成皮肤表面淤血点、淤血斑或点状出血,通过刺激体表络脉,改善人体气血流通状态,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排泄淤毒、退热解惊、开窍益神等功效。
刮痧是从推拿、针灸、拔罐、放血等疗法演变而来,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与疾病的抗争中发明的一种自然疗法。人类最初的医疗保健手段,包括砭石、按摩、热敷、刮痧等。刮痧疗法起源甚早,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有痧病的记载。唐朝时期人们就已运用苎麻来刮治痧病。元、明时代的中医书籍里已有更多的刮痧记载。这种刮痧法,在中医书中又称“夏掠”,古人注解说:“夏,历刮也。”可见,戛就是刮的意思。发展至清代,有关刮痧的描述更为详细。例如:郭志邃在《痧胀玉衡》中曰:“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抿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并对刮痧的具体应用及作用,进一步论述道:“痧在肌肤者,刮之而愈;痧在血肉者,放之而愈。”“凡气分有痧,宜用刮;血分有痧,宜用放。”“肌肤痧用油盐刮之,则痧毒不内攻;血内痧有青紫筋,刺之则痧毒有所泄。”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也记载了刮痧的运用:“阳痧腹痛,莫妙以瓷汤匙蘸香油刮脊,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脊,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此外,刮痧疗法还见于《松峰说疫》、《串雅外编》、《七十二种痧证救治法》等医籍中。由此可见,远在古代,刮痧疗法已应用很广,并在民间流传不衰。
由于历史的原因,刮痧等许多实用技术常常被看作是医道小技,难登大雅之堂,刮痧疗法长期流于民间,疏于整理,专论匮乏,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刮痧疗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刮痧疗法一定会和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一样,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
慢性胃炎的刮痧疗法
慢性胃炎的刮痧疗法
临床一般分为胃气壅滞、肝胃气滞、脾胃虚寒3型。
一、胃气壅滞
(一)症状
可见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
(二)治法
(1)选穴
天枢、足三里、内关、里内庭、下脘至神阙、阴陵泉。
(2)定位
天枢: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里内庭:在足底,当第二、三趾骨问,与内庭穴相对处。(内庭:当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
下脘: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神阙: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
阴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3)刮拭顺序
先刮腹部下脘至脐中、天枢,再刮前臂内关,然后刮下肢阴陵泉、足三里,最后刮里内庭。
(4)刮拭方法:泻法
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腹部正中线下脘穴至天枢穴,用刮板角部白上而下刮拭,出痧为度。刮拭上肢内侧部内关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轻柔,刮30次,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下肢内侧阴陵泉穴和外侧足三里穴,各30次,可不出痧。最后刮拭足部里内庭穴,用刮板角部刮拭,出痧为度。
二、肝胃气滞
(一)症状
可见胃部攻撑作痛,胸闷暖气,喜叹息。
(二)治法
(1)选穴
足三里、中脘、太冲、期门、内关、膻中。
(2)定位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膻中: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3)刮拭顺序
先刮胸腹部膻中至中脘,再刮胁部期门,然后刮前臂内关,再刮下肢足三里,最后刮足背的太冲穴。
(4)刮拭方法:泻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胸腹部正中线膻中穴至中脘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为度。刮期门穴,刮拭胸部两侧,由第六肋问,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刮拭上肢内侧部内关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轻柔,刮30次,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30次,可不出痧。最后刮拭足背部太冲穴,用刮板角部刮拭,出痧为度。
三、脾胃虚寒
(一)症状
可见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
(二)治法
(1)选穴
脾俞至胃俞,中脘、章门、内关、公孙、关元至气海。
(2)定位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关元: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气海: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
(3)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再刮腹部中脘、章门、关元至气海,然后刮前臂内关,最后刮足部公孙。
(4)刮拭方法:补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正中旁开1.5寸线,从脾俞穴向下刮至胃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刮中脘穴至期门穴,刮拭胸部两侧,由中脘穴起,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走向刮至掌门,出痧为度,用力轻柔。刮拭腹部正中线,从气海穴向下刮至关元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刮拭上肢内侧部内关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轻柔,刮30次,出痧为度。最后刮拭足部公孙穴,用刮板角部刮拭,出痧为度。
便秘的刮痧疗法
便秘的刮痧疗法
本病可分为实证与虚证两大类。
一、实证便秘
(一)症状
以大便秘结,暖气频作,腹中胀痛,纳食减少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选穴
大肠俞、小肠俞、天枢、肾俞、大椎、内庭。
(2)定位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小肠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天枢:在腹部,肚中旁开2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椎: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内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间缝纹端。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大椎穴,然后刮背部肾俞至大肠俞、小肠俞,再刮腹部天枢穴,最后刮内庭。
(4)刮拭方法:泻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拭背部肾俞至大肠俞、小肠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0次,出痧。刮拭腹部正中线天枢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足部内庭穴,30次,可不出痧。
刮痧能治便秘吗 便秘吃什么好 便秘的刮痧疗法
二、虚证便秘
(一)症状
虚秘表现为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便后疲乏,大便并不干结,面色苍白。
(二)治法
(1)选穴
大肠俞、小肠俞、天枢、肾俞、足三里、气海、三阴交。
(2)定位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小肠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天枢:在腹部,脐中旁开2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气海: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3)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肾俞至大肠俞、小肠俞,然后刮腹部天枢至气海,再刮下肢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4)刮拭方法:泻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拭背部肾俞至大肠俞、小肠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0次,出痧。刮拭腹部正中线天枢穴至气海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内侧三阴交穴和外侧足三里穴,各30次,可不出痧。
高血脂的刮痧疗法
高血脂的刮痧疗法
方法一:刮拭人体后背部督脉、膀胱经、人体腹部任脉
1、用按压力较大、速度慢的手法,以面刮法刮拭大椎穴。
2、用面刮法刮拭背部双侧膀胱经的心俞穴、膈俞穴和脾俞穴至肾俞穴。
3、用单角刮法刮拭胸部膻中穴至中庭穴。
提示:高血脂症与体内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血脉淤滞有关,刮拭大椎穴可疏泻体内热积;刮拭心俞穴、膈俞穴可增强心脏功能;刮拭脾俞穴、胃俞穴可健脾利湿,与三焦俞穴、肾俞穴、膻中穴、中庭穴配伍,可促进体内血液、水液的代谢和运行。
方法二:刮拭头部、手足全息穴区
1、每天以刮痧的方法之厉刮法依次刮拭额旁1带、额旁2带、额顶带中1/3段1-2次。
2、经常用刮痧的方法之面刮法刮拭手掌和足底心脏、肝脏、脾脏的全息穴区。
提示:心脏为身体的血管内的血液流动提供动力,肝胆参与体内脂肪的代谢,脾脏负责人体内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刮拭这3个脏腑的全息穴区可以促进相应脏腑器官的功能
方法三:刮拭胸部全息穴取、刮拭背部全息穴区
1、用面刮法和刮痧的方法之双角刮法从上向下刮拭背部心脏、肝脏、脾脏的脊柱对应区。再用平刮法从内向外刮拭左背部脾脏体表投影区、右背部肝脏体表投影区和胸部心脏体表投影区。
2、用刮痧的方法之单角刮法从上向下刮拭胸部正中,用平刮法从内向外刮拭左胸部心脏体表投影区、左胁肋部脾脏体表投影区和右胁肋部肝脏体表投影区。
提示:高血脂与肝胆脾胃的失调有关。因为脾主运化,运化水谷和水湿;肝主疏泻,调畅气机。只有肝胆脾胃的功能正常,食物才能化生为身体能够利用的精微物质。
方法四:人体四肢穴位
1、以面刮法刮拭上肢腕部郄门穴至内关穴,肘部曲池穴。
2、用面刮法刮拭下肢血海穴,用面刮法或平面按揉法按揉足三里穴、公孙穴、丰隆穴。
提示:郄门穴至内关穴是心包经上经穴,可理气活血。曲池穴是大肠经的和穴,与胃经合穴足三里穴和胃经络穴丰隆穴配合可调和气血、健脾利湿、化痰清热。脾经上两要穴血海穴、公孙穴,可通经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