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注意4个饮食技巧
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康复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护理措施,尤其是做好饮食上的调整,千万不能吃一些粗糙以及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消化道出血患者如何来饮食?
消化道出血患者如何饮食?
1、要调整好食物
根据患者病情康复的情况来选择馒头、小笼包或者面片等,但是不能吃一些含有粗纤维的食物以及油炸食物,另外也不能吃一些产气和产酸的食物比如土豆、醋和太甜的点心,可以适当的补充蛋白质,能够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2、合理的搭配饮食
在康复期间应该选择容易消化并且营养丰富的食物,比如鸡蛋、牛奶以及豆浆等,每天至少要摄入50克的脂肪,尽量是以植物油为烹调油,摄入300克的碳水化合物,适当的补充维生素,防止出现缺乏。患者吃的食物必须要切碎煮烂,千万不能通过凉拌以及油炸方式来烹调。避免受到化学性及机械性的刺激,不然会对胃黏膜带来一定的损伤,从而增加了溃疡面积,引起大出血。
3、禁食原则
对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出血,以及患上严重上消化道出血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的人群,应该禁食1~3天,要为身体补充足够的电解质以及液体,必要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输入新鲜的血液。
4、要选择流食
消化道出血患者只有少量的出血没有呕吐症状,可以服用藕粉或者牛奶,但是仍然补充足够的电解质以及液体,贫血的患者必须要注入新鲜血液。此期间的饮食要减少胃部的收缩运动,不能让胃液大量的分泌。小编推荐患者每餐饮用100毫升的牛奶。等患者出血停止时,尽量选择半流质以及安全无刺激的食物比如面条、米粥以及牛奶等。对于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来说,当出血停止恢复20天左右,饮食应该选择容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比如馒头、鱼类或者蔬菜等,每天吃4顿饭。在康复期间应该选择容易消化并且无刺激的食物,每天吃三顿饭,千万不能吃得过饱,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温馨提示
饮食要定时定量,采取少量多餐的原则,吃饭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心情的舒畅,要细嚼慢咽,千万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狼吞虎咽。
消化道出血量的判断,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对消化道出血病人来讲,能够有效判断消化道出血的方法,是需要我们多多进行了解的。那么,消化道出血该如何判断?
消化道出血量的判断:
1.有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发病,如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慢性胃炎及应激性病变等。
2.呕血和(或)黑便。
3.出血不同程度时可出现相应的表现,轻者可无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出血性休克。
4.发热。
5.氮质血症。
6.急诊内镜及影像学检查有助诊断。
消化道出血量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大出血患者宜取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头侧位,以免大量呕血时血液反流引起窒息,必要时吸氧、禁食。少量出血可适当进流食,对肝病患者忌用吗啡、巴比妥类药物。应加强护理,记录血压、脉搏、出血量及每小时尿量,保持静脉通路,必要时进行中心静脉压测定和心电图监护。
2.补充血容量
当血红蛋白低于70g/L、收缩压低于90mmHg时,应立即输入足够量全血。肝硬化患者应输入新鲜血。开始输液应快,但老年人及心功能不全者输血输液不宜过多过快,否则可导致肺水肿,最好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如果血源困难可给右旋糖酐或其他血浆代用品。
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有哪些?症状有什么
对下消化道出血者来讲,导致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其实是需要人们即使查明的。那么,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都有哪些呢?
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有哪些?
(1)肛管疾病痔、肛裂、肛瘘。
(2)直肠疾病溃疡性直肠炎、肿瘤(息肉)、类癌、邻近恶性肿瘤或脓肿侵入直肠、感染(细菌性、结核性、真菌性、病毒性、寄生虫)、缺血等。
(3)结肠疾病感染(细菌性、结核性、真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溃疡性结肠炎、憩室、肿瘤(息肉)、缺血和血管畸形、肠套叠等。
(4)小肠疾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憩室炎或溃疡、肠套叠、肿瘤(息肉)、血管瘤、血管畸形、缺血等。
症状表现:
1.一般状况
小量(400ml以下)、慢性出血多无明显自觉症状。急性、大量出血时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甚或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休克等症状。
2.生命体征
脉搏和血压改变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容量锐减,最初的机体代偿功能是心率加快,如果不能及时止血或补充血容量,出现休克状态则脉搏微弱,甚至扪不清。休克早期血压可以代偿性升高,随着出血量增加,血压逐渐下降,进入失血性休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