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职场7要4不要
经过几年的学习,大学生终于要走出无忧无虑的象牙塔,夹起公文包,开始准备为每天的面包而奋斗,当然也正是将自己的梦想放飞的时候。也许初涉职场,意气风发的你真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心态。然而,现实却总不能尽如己愿,光有满腔热情是不够的。在才踏入职场的时候,要懂得7要4不要。
初涉职场 7要:
一要,认真了解企业文化。
每家公司都有林林总总的成文、不成文的制度和规则,它们加在一起,就构成了公司的精髓———企业文化。想迅速融入环境,在公司里如鱼得水,就要对这些制度、规则烂熟于心,严格遵守。初来乍到,切记莫逞英雄,天真地想去改变公司现有的文化,这样你只会给自己惹来麻烦。
二要,快速熟悉每位同事。
忽然跳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圈子,面对的是一张张或亲切、或深沉、或谦虚、或倨傲的脸。从中找到几位兴趣相投、价值观相近的,与之建立友谊,尽快打造自己在公司里的社交圈。这样,一旦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不愁没人对你进行点拨;遭到恶意刁难时,也不致没人出手援助。不过要注意,与同事搞好关系应把握一个度,千万不要钻进某个狭隘的小团体,拉帮结派只会引起“圈外人”对你的对立情绪,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要,做事分清轻重缓急。
一个人的能力、精力有限,谁也不是超人,不可能一夜之间解决所有难题,做完所有事情。当一大堆工作同时压到你身上时,按“轻重缓急”的次序依次完成,是最合理的解决之道。暂且把那些杂七杂八的小事搁下,集中精力处理棘手的事情,安抚要求苛刻的客户。做好一件事,远比事事都尝试、最终却一事无成要强得多。
四要,绝对遵守公司章程。
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有些是无论在哪里都必须遵守的,比如不迟到、不早退、办公时间不打私人电话、不揩公家的油等等。也许没有人因你早下班10分钟而指责你,但老板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在这种小事上栽跟头,可真是得不偿失。
五要,学会任劳任怨。
一般说来,一开始用人单位都会把一些琐碎、单调、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交给大学生,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让他得到锻炼。这个阶段缺乏乐趣和挑战性,往往让大学生觉得自身价值无法体现。其实这个时候应该任劳任怨地做好。要相信,这只是小小考验,只有表现好,才有机会获得进一步施展才能的机会。
六要,和老板适当保持距离。
怎样拿捏和老板的距离,向来是职场新人的一大困扰,既不能拒之千里,也不便“紧紧追随”。和老板适度保持距离是必要的,尽量避免“马屁精”的嫌疑,否则会在无形中失去许多同事的信赖。当然,对老板要绝对尊敬,万一与之产生冲突,一定要克制克制再克制,不然只有另谋高就了。
七要,会工作,也要会娱乐。
无论是新潮时尚的电脑网络游戏,还是有贵族气息的高尔夫球、网球,或最大众化的麻将、象棋、扑克牌,总得会上一两样。和同事一道参加娱乐活动,是联络感情、拉近距离的绝佳方式,很多时候,友谊就是从打打闹闹、嘻嘻哈哈中衍生而来的。“书呆子”在职场中不会受欢迎,既会工作又会玩的人才能左右逢源。
${FDpageBreak}
初涉职场 4不要:
一不要,好高骛远。
初涉职场最常见的问题是择业的盲目性。有些大学生对自身缺乏正确定位,抱着好高骛远的就业心态进入职场,希望一下子就进入高层管理岗位。其实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首先是要从自身来适应社会,以自身条件为前提,合理地选择相应的工作。
二不要,锋芒毕露。
年轻人往往锋芒毕露,但在职场里,还是韬光养晦比较好。太急于显露自己的才能和实力,盼望尽快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刮目相看,表现得急于求成是很不可取的。这样做不仅会给人自高自大的印象,更主要的是会使你过早地成为人们的竞争对手,倘若你没有厚积薄发的底牌,一旦成为强弩之末,那只有被人嗤之以鼻,逐出场外。所以,别太拿自己当回事。
三不要,不要怕吃亏。
刚毕业的大学生被称为“职场新生代”,平时在家在学校都不免有些养尊处优,大事做不好,小事不屑做。工作里或者与同事的相处过程中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容易怨声载道。其实在工作的过程中,多表达对别人的敬意并时常恰当的使用礼貌用语,或者热心跑腿,合理的情况下多帮助别人完成份外的工作,都不是吃亏。平时工作中应该多考虑其他同事的感受,多感谢他们平时对自己的帮助。加班更加不是吃亏,反而是福。因为学会合理加班,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四不要,不要怕说“我不懂”。
初入职场,对公司的特点、运营方式尚不熟悉,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要敦促自己迅速进入角色。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不妨直说“我不懂”、“我还不大明白”,或向有经验的同事讨教,无论对方学历有没有你高。不懂装懂或抛开问题不管是最不可取的做法,那样的话,就等着“老牛拉破车”般地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慢慢蠕动吧。
大学生初涉职场,在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有效的工作经验的积累,学会从一个“学校人”变成“职业人”,逐步提炼自己的职业含金量和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是保证职场顺利发展的有效手段。
专家揭示:我们为何会有职业病?
一位心理专家的太太总结出来打电话找他的人有三种,一接电话就能听出来:一种是领导,一种是学生,还有一种就是搞心理的同行。
这第三种人的特点就是——说不了三句话,就要帮你解决问题了。
曾经看到一句话很有意思,说人生最怕两件事,一是有做教师的父母,二是有做心理咨询师的配偶。
做教师的人,难免好为人师,自以为诲人不倦,其实弄不好在毁人不倦。当然必须承认很多教师子女都很优秀,但也不排除有个别叛逆的,一旦叛逆会很难教化,因为已经听过太多说教,有了免疫力。
我做教师不到两年,进入这个行业之后发现教师作为群体确实很有特点,一般开会时的表达就不用说了,即使平时说话也有板有眼,清晰有条理,确实是拜职业所赐。而做心理咨询师的人,难免有些助人情节。以前采访一位心理专家,他太太总结出来打电话找他的人有三种,一接电话就能听出来:一种是领导,一种是学生,还有一种就是搞心理的同行,这第三种人的特点就是——说不了三句话,就要帮你解决问题了。
也许也是出于学心理的职业病,我很乐于留意大家的“职业病”表现。比如曾经和一位学电影编剧的女孩聊天,她说看电影时经常很生气,觉得故事怎么能编得这么弱智。
还有一次出差,和一个做公关的女孩同行。她每餐必喝可乐,但一定要可口可乐,绝对不能是百事,因为前者是客户。她说即使没有人看着她也绝对不可能喝百事,那样会有负罪感。她说她这样还不算什么,耐克是他们的客户,阿迪达斯是竞争对手。据说她的同事们走到路上,看见斑马线都会生气。我做过的另一个行业是编辑。
曾有一位美编同事说,她平时看杂志发现哪里套色没有套准,也会很生气。还有一个同事说,她有一次出差,同行的都是编辑。有人带了一本盗版的小说大家传看,里面错别字很多,等书被传看一遍后,所有错字都被圈了出来改正。大约不圈出来实在手痒痒。
至于我自己,编辑的基本功就是删字,删字的最高境界就是删改之后,不仅看上去该有的内容都在,而且还是作者本人的风格。我曾经把某专家洋洋洒洒9000 字的文章删到5000 字。至于后遗症吗,其实看我的文字已经可以看出来了,基本已经不会抒情。自己写出“什么什么的时候”,也很想改为“什么什么时”,就算忍住不删,还是难受。当编辑还会接触到的另一类人,是摄影师。有一次我和一位摄影师聊天,他抱怨刚才拍摄一位采访对象太胖,什么角度都拍不好。其实那位女士只是一般丰满而已,日常生活中绝对说不上胖。这也没办法,人到片子上就是会显胖,所以模特们都要瘦的。我忽然想起,摄影师美女见得多了,是不是会对自己的审美眼光发生影响?比如说,面对自己的另一半时?
他说:“有一次我和太太去一家常去的商店买衣服。她试衣服时,售货员偷偷对我说,‘她是不是胖了?’我平时天天见没注意,这一看,还真是!那个腰上…… 唉!”普通女人腰上多的那一点无关大局的赘肉,到了摄影师眼里,简直就是灾难。
${FDpageBreak}
我用非常同情和理解的语气说:“你这是工伤啊!该找各个杂志社要劳保!”
回想起来,我最初注意职业病还是因为一位美国专家。他第一次来中国,发现中国邮局里的工作人员跟美国邮局的工作人员很像,虽然是不同国家的,长得也不同,可看上去就像是邮局里的人。
想起来,一个人的工作是每日重复又重复、高度熟练的一套行为方式,那么每日做这些事的人难免会形成一样的内外在特点,难免挂了一样的相。
如果一个人要把自己的职业做好,好到一个境界,那没有点“职业病”还真说不过去。《霸王别姬》中,评论程蝶衣有一句著名的话,叫做“不疯魔不成活”,张国荣演的程蝶衣,人戏不分,如果说职业病,程蝶衣是登峰造极的。做一个职业,在全力投入追求职业的完善的过程中,难免就会带上这个职业为人处事的特点、习惯。
一般人都会把“有病”当成贬义词,尤其是指代心理上的“病”的时候。其实如果把这里的“病”定义成某种和多数人不同的特点,病本身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生物多样性的美好表现。
有的人因职业而成病,但也可能是“病”在先而职业在后,因果很难分清。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几乎每一种性格特点都能有适合的职业,比如不安全感极强、有强迫症倾向的人可以去设计、维护安保系统。而从种群的角度来说,有抑郁倾向的人比较关注负面,在遇到危险时往往会是第一个发现问题并向群体报警的。
我们都说男选行,女选郎,现代社会,选行对男女都很重要。这里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启示就是,根据自己“病”的倾向去找职业,修成“职业病”的正果。
所以,职业病的形成路线是:一个人本来就有这种特点,于是就从事了这种职业,从事之后又会强化这方面的特点,于是严谨的愈发严谨,能说的愈发能说,艺术的愈发艺术。
但我们并不仅仅有职业这一方面,我们还有生活,还要和一些和我们不同的人,或者说,具有不同职业病的人打交道。可因为平时在一个行业中,身边都是相同的人,一个人很容易下意识地认为自己职业的这种方式就是唯一的,是唯一正确的。如果说程蝶衣的疯魔是一种极致的悲剧美,那么现实生活中可能就会产生大大小小的人际关系的“杯具”,尤其是在家庭中。
所以生活真是辛苦,为了做好工作,要多点职业病,可为了生活,又要少点职业病。
其实要做的并不一定要去改变什么。即使没有搞心理学的人用职业病式的放大镜去观察职业病,生活也一样会继续。如果我们能对自己身上的职业病有一点点自省,再用幽默的心态有一点点自嘲,接受生活和人性的丰富多彩,生活本来就很美好。
盘点2010年中国职场十大热词
蚁族
“蚁族”——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代表着年轻人,特别是高校毕业刚步入社会不久的职场新人们的一种典型生存状态。他们和蚂蚁有着相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根据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西安等城市研究调查,各个城市的“蚁族”聚居人群数量都相当惊人。2010年,蚁族群体广受关注,深度报道屡见报端。
专家点评:
“蚁族”有三大优点,一是乐观、热情,具有执著不懈的精神;二是内在进取较为明显;三是成就动机很强。但,光有梦想和热情是不够的。职业选择经历是从模糊的空想走向客观的现实。金斯伯格说过,职业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蚁族”们或许在入职之初的起跑线上稍显落后了一些,但凭着一股韧劲,迎头赶上,加强个人职业规划,掌握一些必备的职场生存技巧和方法,勤于学习、善于沟通,积极融入职场,相信小小“蚁兵”终有一天也能成长为企业大将!
逃离北上广
2010年,一些白领们旗帜鲜明地喊出了“逃离北上广”的口号,并在一线城市的白领中迅速传播。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大城市,因高房价、就业难、生存压力大等诸多原因,许多白领纷纷想要逃离,转到二三线城市或回老家发展。来自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调研则显示,苏州、重庆和深圳等二线城市的就业前景将好于一线城市。在大城市打拼了多年的白领真的很累!辛苦赚钱,为家打拼,攒钱的速度远跟不上房价的飞涨,而要在大城市“定居”的梦似乎越来越渺茫。是迁是守,到底如何抉择?成为了今年中国职场的热议话题。
专家点评:
一线城市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得国内人才的流向出现了“回流”——从一线城市回流至二三线城市。不过,不管是在一线还是二三线城市生活着的人们,对于城市间的迁徙不可随波逐流,盲目而为。职场人士在选择城市、企业、职业时,或是在创业时选择地域、目标、时机时,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出正确的抉择。
橡皮人
《新周刊》一篇橡皮人的深度报道引发了广大都市人的强烈共鸣,如果你发现自己曾经敏锐的触觉已经变得迟钝、对于职位的上升与工资的提高失去了过多的期待、上司的赞赏与鼓励总与你绝缘、对同事过激的抨击无动于衷……或许,你也是广大橡皮人族群中的一个。即使你自认为自己不是橡皮人,但橡皮人肯定存在于你的周围。比如,曾经打拼多年有过不错的成绩却开始固步自封、自我满足的人;始终凭着经验办事不懂得变通,久而久之成为了不合时宜的淘汰品的人;越来越不在乎各方面的批评和指责,依然平平庸庸得过且过的人……还有很多人,也许已经身处其中的某处,逐渐地往“橡皮人”的角色靠拢。
专家点评:
不管是职场新人还是老人,都有成为橡皮人的可能性,工作没激情、严重倦怠、缺少动力等。从职业匹配理论来讲,一个人从事符合自己能力、气质、兴趣的职业,其职业幸福度会比较高,成为职场橡皮人的可能性相对地也会小一些。当然,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仍会碰到很多不确定的外部因素,使自己的职业激情消退,麻木感倍增。如何避免成为橡皮人,或是尽量远离橡皮人的种种病症,这就需要你定时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适当的“保健”,经常审视自己的职业发展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勇敢面对。
N连跳
2010年最惊心动魄的事件,无疑是全球最大代工厂富士康半年内发生一线员工“11连跳”系列自杀事件。2010年5月25日凌晨,富士康科技集团观澜园区华南培训中心一名员工坠楼死亡。这是今年以来该集团第11宗员工坠楼事件,共造成9死2重伤。对于“11连跳”事件的原因,舆论分析认为,这些工人每天上班、下班、睡觉——这种“钟摆式”的生活,挤压着他们的私人时间,人与人之间变得十分孤立,哪怕同在一个宿舍的人,都是叫不出名字的“熟悉的陌生人”。近年来,包括华为在内的一些著名企业也都曾发生员工自杀事件。一次可以说是偶然,但多次非正常死亡却不得不发人警醒。不可否认的是,信奉狼性文化的富士康和华为,都成了员工自杀的高发地。
专家点评:
随着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劳动者们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需要开始日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会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长远职业生涯发展日益被人们所关注。面对员工们新的需求状态,企业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重新设计自己的管理体系,已经成为摆在企业管理当局面前的重要议题。
转型跳槽
“半路出家”,通常是说中途改行,另谋职业,转型跳槽。有的是在工作后发现不喜欢最初的选择,也有的是在工作多年后心生厌倦而转行。无论哪种原因,“半路出家”的人勇气可嘉,要敢于面对重重困难,放弃现有的平台,冒着风险重新开始。当然,成功者有之,失败者亦有之。一个现象不容忽视,如今的职场上,“半路出家”者越来越多。
专家点评:
“半路出家”者往往要在新的职业道路上,付出比别人更多的代价,其间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能否转型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理性决策与坚定信念。当不能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时,不妨听听身边朋友的意见,或是找专业的职业规划咨询机构寻求帮助。光想不做和犹豫不前,都只会错失机会,浪费时间。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是有限的,“半路出家”者们已经在职业的弯路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一旦确定要转型,尽早决策,才是明智之举。
裸辞
“裸辞”,正在成为沪上高级白领中的一个流行词。所谓“裸辞”,简单来说,是没有找好下家就辞职。“裸辞”是当前十分流行的社会现象,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裸辞”现象将越来越多。因为愈来愈多的职场人士开始关注自己心灵深入的快乐和追求。根据向阳生涯管理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裸辞”群体多为女性职场精英,她们主要分布在三种人群,一种是高级白领,第二种是的事业发展快速的职场新人,第三类则是职场妈妈。
专家点评:
大多数的“裸辞”行为往往是冲动下做的决定。“裸辞”是暂时逃避压力的方法,对于职场白领们来说,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职场当中。因此,当自己情绪激动时,尽量不要因为冲动而做出重大的决定。
对于已经选择了“裸辞”的白领们来说,一定要注意“裸辞”后重返职场的时间把握。通常来说,离职后的前3个月是重新求职的黄金时期,若是3-6个月尚未找到工作,刚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一旦辞职后超过6个月未能成功求职,刚已经达到了求职者心理承受的极限,此时很多问题将会一一迸发,对于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十分不利。建议辞职后求职受阻的职场白领们,在此时万万不可病急乱投医,一定要明确好自己的求职及发展方向,如果自己无法处理好这个问题,可以向专业的职业规划咨询机构及时地寻求帮助。
别当职场拼命三郎三招避开倦怠综合征
经常在我们周围看到这样的人:他们随时保持火力全开的冲刺状态努力工作,但拼命努力到最后只会产生深深的倦怠感,最后对工作失去了兴趣。无论多么喜欢自己的工作,如果总是透支体力与激情来努力,到最后就会失去对工作的欲望。如何才能持续保持工作热情、一直良好地工作下去呢?MSN JApAN撰文为你支出三招。
越是激情四射时越要注意心理健康
“我喜欢我的工作”“我想充满干劲地将工作做好”——这样的想法对你的上司来说无疑是一种好事,但你的内心是否在你不知不觉间慢慢地开始变得疲劳、开始抱怨并渐渐发出悲鸣呢?
人是一种神奇的生物,越是忙碌的时候越是感到精神振奋。但实际上这是人为了抵抗面对的压力所自然产生的反应,这时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加,通过神经系统让你感到你的身心都充满了能量。因此这个时候人们往往会发现:哪怕自己睡眠减少、周末不休息,也总能够神奇地保持良好的干劲。
但再多的能量总有用完的那天,在这个过程中,心理上会慢慢积压病症,等到某一天心理疾病爆发后,就会变得不想去公司、不想上班、不想工作……这就是努力过头以后的结果,也就是让身心都感到格外疲惫的“倦怠综合征”。
医疗业、服务业的人更要当心“倦怠综合征”
所有的职业人群都有可能患上“倦怠综合征”,但相对来说也有风险更高的职业,那就是“感情职业”。所谓的感情职业,就是指在工作中对情感要求较高的职业。
如服务业的人长期被要求面对客户时应当保持谦和有礼的微笑,让客户留下好印象;医疗业的人常被要求要设身处地地为患者考虑,但又不能让自己受到患者情绪影响;教职人员常被要求在学生面前保持教师的威严,但又要创造让学生说话的氛围……像这样需要大量“感情劳动”的职业,很容易在不知不觉间产生心理倦怠感。
即使如此,也有不少人喜欢和人接触的工作,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接受到的客户或对象的肯定会让他们感到获得了无上的奖励。“因为我喜欢和人接触,所以我选择服务业”“因为我想帮别人,所以我当了护士”“因为我喜欢小孩,所以我当了老师”……诸如此类对自己的感情性职业抱有热爱的人也不少,但如果目标意识过高,会容易在不知不觉间让自己努力过头,一旦热情消泯,就很容易患上“倦怠综合征”了。
判断是不是“倦怠综合征”注意三个信号
一般情况下,患上“倦怠综合征”的人都会出现三个明显的症状,这三个症状会成为信号,警示人们。
第一,情绪消耗感。 人们此时会感到自己非常疲惫,无论是心力还是精力都有一种被耗空了的感觉;
第二,去人格化。 过分为他人考虑过后的结果就是有时候会不把人当人,仅仅把对面的人当成一个物品,进行机械性的对应,不能为别人考虑,待人接物也毫无感情;
第三 ,个人成就感减退。 在工作中逐渐消退对工作的成就感,产生一种“反正怎么努力也不会有结果”的心情。
不仅是“感情劳动”的人容易患上“倦怠综合征”,所有的人都有一定的患病风险。想要避开风险,就一定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否则好不容易有了喜欢的工作和远大的志向,却这样被磨掉了岂不太过可惜?
教你三招自我保健,周末彻底忘掉工作!
首先,开启自己的“ON”和“OFF”开关。对工作热情的人,往往在周末的时候也想着工作的事情,持续和同事保持工作上的联系,责任心更强一点的人可能还会产生一种时效性的紧张感。因此,“工作的时候就专心工作,休息的时候就忘记工作,好好享受悠闲的生活”的“公私分明”的生活方式是很重要的。
其次,工作不要追求完美。比如,有时候会想“作为护士必须做合格的白衣天使”“作为上司必须做受到部下仰慕的上司”,但实际上,这是在为自己设定工作角色,而工作的时候,为了保持这种固定的形象,不知不觉之间就会过分努力,忘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其实,不管是什么职业都是各不相同的,保持自己的风格就是最好的,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再次,有意识地去休息。如前文所述,人在繁忙的时候会充满活力,完全忘记了自己还需要休息这回事。但如果一直不休息,想要“一鼓作气”,疲劳就会不断积累。即使繁忙的时候,也要注意让自己休息,有意识地不去加班,保持持续的好精神才能一直良好地工作下去。
“我最近是不是太拼命了”——当你问到自己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地回过头去看看,自己是不是太过努力了?这样就能够良好地控制自己的压力,找到合适的工作目标,更好地进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