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手脚冰凉是什么原因?4个方法能让你温暖过冬
马上步入三九时节,是冬天最冷的时候。天气阴冷湿凉,室内却因为暖气的原因温暖如春。但就是在温暖的室内,有些人的手脚还是很冰冷,不管喝多少热水,穿多少衣服都不管用。到底是什么导致的手脚冰冷呢,又该怎么改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冬天是什么导致手脚冰凉呢?
1、体内寒气重,阳气不足
很多女性不只是冬天,长年累月都是手脚冰冷,这是体内湿气寒气重的原因。湿寒体质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常态气温下基础体温降低,气血运行慢,代谢速度变缓,病毒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体内就容易汇集湿气,外在表现就是手脚冰凉。
2、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
冬季要想暖,首先就要保证下半身的温暖。可是现在由于爱美的原因,很多女性在冬天大冷的时候还只穿薄薄一层裤子,甚至搂着脚踝,久而久之身体越来越冷,抵抗力也越来越降低。不只是冬天不注意保暖会引起手脚冰凉,在夏季不好的生活习惯也会在冬天表现的更加突出,如长时间吹空调,爱吃雪糕冷饮等。
3、血压低
血压低的人,心脏泵血功能不足,冬天需要更多热量来满足身体基本需求,因此心脏会首先保障心肺、大脑等器官的供血,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手脚就会顾及不到,因此就会出现手脚冰冷的状况。
怎么改善冬天手脚冰凉的状况呢?
1、改善饮食结构,多吃温补食物
体内寒气重的人,切忌再吃些寒凉食物,比方说螃蟹、海带、苦瓜等。多吃一些具有温补功效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羊肉、狗肉、母鸡等。也可以多喝些红糖水,煮些生姜红糖水,既能暖身,又能防止感冒。
2、睡前用热水泡脚
多用热水泡脚可以加速身体内的血液循环,足底有很多穴位,也可以在泡脚的时候多按按穴位,对改善手脚冰凉很有帮助。也可以买些有助于暖身的中草药包泡脚,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好处,重点是坚持。
3、多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只有动起来才能加速血液循环,使人整个身体都变得暖暖的。运动不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加速新陈代谢,分解因为寒冷天气身体堆积的脂肪,一举两得。
4、注意保暖
冬天为了不显得臃肿,很多女性都穿的很少,这直接导致了手脚冰凉的状况。为了改善应该做很保暖,不但要穿多一些,帽子、围巾、手套这些御寒装备也要准备齐全。切不能因为爱美就让身体受凉,会让抵抗力下降,引起很多疾病的产生。
冬季是滋补调养的好季节,利用冬季把身体调养的暖暖的,因为身暖才能更健康,更美丽!
手脚冰凉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吃什么好
人们在有肾阳虚情况时,就容易伴随有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的情况存在。因此对于长时间手脚冰凉的人群而言,极大可能是肾阳虚所致。需要进行饮食方面的调理。
有可能是肾阳虚,造成的,有以下症状 腰膝酸软,四肢乏力,性欲减退,面色虚白,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小便清长,大便汤薄。
肾阴虚症状,腰膝酸软、晕耳鸣,脱发,牙齿松动,记忆力减退,遗精、早泄,手心脚心,心口感觉热,盗汗。
手脚冰凉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吃什么好?
一养元精,肾内固精,养精蓄锐。从根本上彻底改善冷淡,无力乏力功能障碍。
二养元气,补中气,养元气,行气活血。行气活血,精元固体。使得人体气血畅通,精力充沛。
三养元阳,安五脏。达到对肾脏以及周围脏器的持久养护,温煦,使得气血通畅,养精,续精,固精,提高免疫力。
四根据补肾益气法原理,采用排毒、补能、升级三为一体的壮阳方式,及时排出肾脏以及海绵体的毒素,补充性能量,并升级性免疫能力,让巨大的毒副作用趋向于归零,彻底治愈。
新生儿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看似已经发育健全,但其实身体内脏各种系统组织还并未完全健全,因此新生儿容易出现黄疸、感冒、湿疹、肺炎、发烧、急诊等问题。手脚冰凉多半是衣服没穿够或者是着凉了。
新生儿容易发生手脚发凉主要是小儿对体温的调节能力较差,在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中难以很好的调节体温,不太可能是遗传体质的原因。
遇到小儿手脚发凉的现象,首先要看看生活环境温度和衣服包被是否合适,只要鼻尖和后脑勺热就是不冷。
意见建议:宝宝在发热时常常伴有手脚发凉,这时有手心足心无汗干燥现象,用手背触及小儿前额可以感到发热,必须及时看医生。一些疾病可以影响宝宝的血液循环,如贫血、心脏疾病、营养不良等,家长注意观察小儿是否有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哭声弱、活动少和容易疲劳等现象。对于非疾病原因的手脚冰凉,要从日常生活各方面来着手:保暖要特别注意腿、脚的保暖,如果下肢保暖做得好,全身都会觉得暖和。不要穿太紧的衣服,因为衣服过紧会阻碍血液循环。适当运动可以增加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新生儿出生后,由于身体各个方面发育还不够成熟,生理功能又很不健全,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较差,抵抗力较低,如护理不好,就容易生病。生了病后,症状也不太明显,而且病程发展快,稍一疏忽,就会危及生命。所以,对新生儿护理要特别小心。
冬季手脚冰凉或是阳虚 补阳同时也需补阴
天气渐寒,很多人在冬天都会有手脚冰凉,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医科石显方主任接受家庭医生在线采访时表示,冬季手脚冰凉或是阳虚所致。
指导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医科石显方主任
阳虚指阳气虚衰的病理现象。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如阳虚则机体功能减退,容易出现虚寒的征象。常见的有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阳虚主症为畏寒肢冷。面色苔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
肾为先天之本,主命门火。 肾主命门之火是说肾有主管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的功能。命门之火有滋养和推动各脏腑功能,暧脾运化,助肺吸气,促进生殖机能成熟,促进生长发育,推动水液运行和气化等作用。若命门火衰,不暖脾胃则可引起五更泻或久泻,或阳萎早泄,滑精,女子月经不调等证候。因此
通俗来说阳虚就是需要补肾,但石显方主任表示,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总觉得补阳就是单纯的补阳,但补阳同时也要注意补阴。“肾阳肾阴,阴阳是互相协调、互相制约、互相转化。孤阳不长,孤阴不化。”对此解释,石显方主任举了一个很通俗的例子:“六味地黄丸大家都知道是补肾阴的,但很多人不知道它是从古方‘金匮肾气丸’化伸出来的。‘金匮肾气丸’是张仲景的方,它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了桂枝、附子,这样,它主治的就是肾阳不足了”。
日常生活吃什么可以补阳补肾呢?石显方主任为广大网友推荐了以下食物:
芝麻
芝麻甘平,有补肝肾、润五脏的作用。如《本草经疏》中就曾记载:“芝麻,气味和平,不寒不热,补肝肾之佳谷也。”尤其是肾虚之人腰酸腿软,头昏耳鸣,发枯发落及早年白发,大便燥结者,最宜食之。
粟米
粟米又称谷子、稞子。能补益肾气。《名医别录》及《滇南本草》中都说到“粟米养肾气。”明•李时珍还说:“粟,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
豇豆
豇豆又称饭豆、长豆。性平,味甘,能补肾健脾,除脾虚者宜食外,肾虚之人也宜食用,对肾虚消渴、遗精、白浊,或小便频数,妇女白带,食之最宜。《本草纲目》曾这样记载:“豇豆理中益气,补肾健胃,生精髓。”《四川中药志》也说它能“滋阴补肾,健脾胃,治白带,白浊和肾虚遗精。”
牛骨髓
牛骨髓有润肺、补肾、益髓的作用。《本草纲目》说它能“润肺补肾,泽肌,悦面”。对肾虚羸瘦、精血亏损者,尤为适宜。
狗肉
狗肉性温,味咸,除有补中益气作用外,还能温肾助阳,故肾阳不足、腰膝软弱或冷痛,食之最宜。《日华子本草》认为:狗肉“补胃气,壮阳,暖腰膝,补虚劳,益气功。”《医林纂要》亦云:“狗肉补肺气,固肾气。”清代医家张璐还说:“犬肉,下元虚人,食之最宜。”下元虚者,即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是也。
干贝
干贝又称江珧柱。性平,味甘咸,能补肾滋阴,故肾阴虚者宜常食之,清代食医王孟英认为:“干贝补肾,与淡菜同。”《本草求真》中也说它能“滋真阴”,实则指滋补肾阴之义。
鲈鱼
鲈鱼又称花鲈、鲈子鱼。性平,味甘,既能补脾胃,又可补肝肾,益筋骨。《本草经疏》曾有记载:“鲈鱼,味甘淡气平与脾胃相宜。肾主骨,肝主筋,滋味属阴,总归于脏,益二脏之阴气,故能益筋骨。”《嘉枯本草》认为:“鲈鱼,多食宜人,作蚱尤良。”凡肝肾阴虚,或脾虚胃弱者皆宜。
羊骨
羊骨性温,味甘,能补肾强筋骨。《饮膳正要》认为:“羊尾骨益肾明日,补下焦虚冷。”《本草纲目》中记载:“羊脊骨补骨虚,通督脉,治腰痛下痢;羊胫骨主脾弱,肾虚不能摄精,白浊。”唐代《食医心镜》还介绍:“治肾脏虚冷,腰脊转动不得:羊脊骨一具,捶碎煮烂,空腹食之。”对肾虚劳损,腰膝无力怕冷,筋骨挛痛者,最宜食之。
猪肾
猪肾性平,味咸。唐•孟诜认为猪肾“主人肾虚”。《日华子本草》说它“补水脏,治耳聋”。水脏者实指肾脏而言。故凡因肾虚所致的腰酸腰痛、遗精、盗汗及老人肾虚耳聋耳鸣,宜常食之。
淡菜
淡菜有补肝肾、益精血的功效。《随宜居饮食谱》中说它“补肾,益血填精”。《本草汇言》亦云:“淡菜,补虚养肾之药也,此物本属介类,气味甘美而淡,性本清凉,善治肾虚有热。”所以,凡肾虚羸瘦、劳热骨蒸、眩晕盗汗、腰痛阳痿之人,食之最宜。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