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有什么讲究?这6种人不能秋冻!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冻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身体对寒冷的耐受性,若过早地穿上厚衣服,不能让身体得到锻炼,也不能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不过秋冻并不代表着要挨冻,尤其是六类人更不能秋冻。
秋冻的原则是什么?
秋冻并不代表着要挨冻,根据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服,以自己稍微感觉到凉爽且不寒冷为宜。另外秋季不能一下子穿的太多,以免过度出汗而使得阳气外泄,非但不能增强抵抗力,反而会冻出一身病。还有腹部、双脚、脖子、肩膀等部位都不能冻,以免诱发感冒或宫寒。
哪些人不适合秋冻?
1、哮喘和支气管炎患者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气道防御功能差,感冒着凉后可降低抵抗力,使得致病菌入侵,从而引起感冒咳嗽,甚至诱发肺炎和扁桃体炎。哮喘患者对冷空气、湿度的变化非常敏感,抵抗力减弱时易导致上呼吸道感染,从而诱发哮喘。因此需做好身体保暖,适当的增减衣服,积极预防感冒。
2、溃疡病患者
身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会使得血液中组胺增多,胃液分泌异常旺盛,从而导致胃肠道发生痉挛性收缩,使得胃溃疡再次发作,严重时可引起胃穿孔或胃出血等,由此可见溃疡病患者不能秋冻。
3、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秋季气温变化大,不管是风速、气压还是温差会有很大的波动,变化多端的天气会使得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增大周围血管阻力,从而升高血压,增加血液黏稠度,甚至引起冠心病。另外也会导致血管破裂,从而诱发脑卒中,危及生命。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能秋冻,需做好身体保暖。
4、胃病患者
胃肠道对寒冷刺激很敏感,本来秋季气温变化多端,尤其是胃肠道受到冷空气入侵时,若没有做好防护工作,会导致胃病复发。此外,部分人喜欢吃冷饮和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同样也会诱发胃病。
5、体寒的女性
部分女性体寒,在秋季四肢发凉且小腹部寒冷,此类人必须注意脚踝、腰部和腹部保暖,不然会加重体寒,引起月经不调和宫寒等。
6、老寒腿的患者
老寒腿患者受寒时会使得病情加重,其中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性关节炎,还有骨性关节炎,一旦受寒会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因此老寒腿的老人需做好腿部保暖。
温馨提示
秋季适当的秋冻确实能增强抵抗力,加快全身血液循环,但以上患者万万不可盲目秋冻。另外秋季要做好健康养生工作,积极预防秋燥,秋燥最伤人,可消耗体内津液,从而引起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和皮肤粗糙等,不妨多吃具有滋阴润肺功效的食物,如芝麻银耳,蜂蜜葡萄香蕉和雪梨等。同时要合理安排起居,做到早睡早起,因为早睡觉能养阴,早起床能呼吸新鲜的空气,让津液更加充足而且体力充沛。
秋冻需要分体质
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的时候多数人对这句话深信不疑。但是“秋冻”并非适合于任何人群,像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身体调节功能已较差的年老体者和弱不禁风的婴儿,是不适宜“秋冻”的。而秋季最好的锻炼身体方式就是散步,秋季散步可以抵御很多疾病的放生。
虽然“春捂秋冻”是我国民间的一条保健谚语。从气候学的观点来分析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春与秋虽都是过渡季节,但仍有差异。我国通常把3~5月称为春季,9~11月称为秋季。最高气温的平均值春季高于秋季;平均最低气温秋季则高于春季。
这说明,虽然春季白天的温度高了一些,但是早、晚温度还是比较低的。另外,春季是回暖期,室内温度的回暖速度不及室外,所以在春季虽然在室外很热,进入室内,就比较凉爽了。秋季则正好相反,是一个降温的季节,室外温度虽然下降了,室内温度还比较暖和。所以,适当的秋冻就有一定道理了。但是,秋冻也不是人人都适合的。
“秋冻”适宜中青年
适宜秋冻人群以中、青年体质较好的为主。当天气变化比较平缓时,少穿点衣服,使身体略感凉意,但不感觉寒冷,即“冻一冻”是可以的。但一旦有强冷空气活动,造成气温急剧下降时,还进行“秋冻”而不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不但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反而会招灾惹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所以,秋冻也要适天气情况而定。
老年人不适宜“秋冻”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身体调节功能已较差的年老体衰者,是不适宜“秋冻”的。这是因为深秋季节气温变化大,温差、风速、大气压都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这种变化多端的天气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甚至还会使血管脆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危及生命。所以不要“秋冻”。
婴幼儿不宜“秋冻”
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和那些长期病号、弱不禁风的人则是不宜“秋冻”的。还有慢性支气管病、哮喘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冻”。因为这种人一旦着凉、感冒就很容易旧病复发或使病情加重。还有的儿童,一到秋冬就经常感冒,每个月患感冒发烧1~2次,医学上称为“易感儿”,这种小孩也不能“秋冻”。
适当秋冻可增免疫力
"白露"节气之后,天气渐凉。可江城大街上既有人短袖短裤招摇过市,也有人长衣长裤捂得严实。那么,大家该如何增减衣物,如何通过饮食来保养自己呢?
“白露”别露 适当“秋冻”
武汉市中医院亚健康中心老中医蔡日初教授介绍,白露节气后,早晚温差大。刚走出炎夏的人们毛孔多是张开状态,这时如果还着短衣裤“岔”着吹风,容易受凉感冒,或旧病复发。
初秋时节不必忙着添衣,可以着单薄的长衣长裤,适当“秋冻”,以增强身体御寒能力,为过冬做准备。不过,所有穿衣原则还是要根据人们的年龄、体质和气温变化灵活掌握,逐渐适应。
秋燥来袭 润肺滋阴
58岁的徐芸芝女士昨清早一起床,就开始流鼻血。她还感到咽部干痒,总想咳,严重时像火烧一样,吃饭都困难。市中医院内科陈蔓芙主任告诉她,这是秋燥引起的“内火过旺”,除了喝水,还要清热、养阴、润肺。可用百合、薏仁米、淮山药、蜂蜜等益补肺气;可用核桃肉、雪梨、藕汁及牛奶、海参、猪皮、鸡肉等分别滋养胃阴及肝肾。另外多食梨、甘蔗、银耳也能养阴生津。
环境敞亮 运动解忧
心理医院都有这样的经验,每逢入秋,病人会比平时显著增多。秋季也被公认为抑郁症的高发期。易怒、忧郁、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都是秋季抑郁的表现。
武汉优抚医院心理科主任霍云翔介绍,秋季日照少,人大脑里的腺体松果体受阳光抑制,分泌出的激素少,唤起的细胞兴奋的激素减少,人就不活跃。有的轻微情绪障碍未能及时宣泄或疏导,还会导致自杀倾向。
在这方面,中医和西医观念一致,都强调尽量多呆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中,多散步、小跑、练太极拳及各类有氧运动都能调动情绪,使人心情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