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是什么回事?专家教你7个妙招预防秋燥
秋天来了,由于气温转凉,这个季节除了由于温差过大导致着凉感冒外,还有恼人的“秋燥”给不少人带来了困扰。近日,王大姐(化名)来到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就诊,自称因受凉引起咳嗽和喉咙干痛,到夜间更加明显,口干鼻燥,但不想喝水。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王清海教授观察患者的舌象和脉象,从舌偏红、苔白干、脉细弦的结果结合症状诊断为秋燥病。秋燥是秋季常见的问题,但或许很多人对此都是一知半解,下面就让王清海教授给我们解答秋燥的相关问题。
秋燥是什么?可诱发各种呼吸道疾病
据王清海教授介绍,秋燥 ,顾名思义就是秋天时节干燥的气候,“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而秋令与肺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与大肠相表里。如果秋天养生不慎,这凉爽干燥的气候首先侵犯呼吸系统,容易引发感冒、咳嗽少痰、鼻咽干燥、皮肤干燥、头发干燥、便秘等症状。”
王清海教授指出,秋燥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中,以咳嗽对患者带来的困扰最为明显,患者往往先是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咽痒,后面会发展到咳嗽,特别容易于夜晚发作或加重,进而影响睡眠,甚至可以转变为慢性支气管炎等严重症状。
如何预防秋燥?专家教你7个养生妙招
要想避免受到秋燥的困扰,王清海教授认为做好秋季相关的养生工作很有必要,“依照传统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理,预防秋燥,大原则就是润燥,但需防滋腻滋补过头。”
以下是王清海教授为大家总结的7个预防秋燥小妙招
1、调畅情志:预防秋燥,必须注意精神和情志的修养。“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气肃杀易伤人”,当情志不畅,心情抑郁时,秋燥容易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自我调节,保持内心宁静,培养乐观情绪,充足休息才能够较好缓解症状。
2、适度增衣 :古人常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天天气转凉但衣服不能一下子增多,要注意让使机体逐渐适应转冷的天气,增强抵抗力。特别是早秋,更要冻一冻,不过年老体弱者不建议秋冻。
3、润肤护肤:皮肤在秋季容易干燥、皲裂,可以涂上一些保湿润燥的护肤品、润唇膏等,以减轻秋燥对机体皮肤产生的影响。
4、多饮水:饮水要少量、多次,慢饮,以维持水代谢平衡,防止皮肤干裂、邪火上侵。每天的饮水量需要因人而异,成人一天以1000-2000亳升为宜,但要忌寒凉之饮,冷饮容易伤胃。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可喝蜂蜜水。
饮茶可选蜂蜜菊花茶、乌龙茶,乌龙茶不寒不热,温热适中,有润肤、润喉、生津、清除体内积热的作用,亦可以解除“秋乏”。
5、饮食忌辛辣宜滋润:秋季多燥,若燥气过盛,应少食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辛味食物,因辛味应肺,以免助长肺气;应多食柔和、滋阴润燥之品,如银耳、蜂蜜、燕窝、芝麻、核桃、藕、秋梨、白萝卜等白色食物以防秋燥伤肺。水果可食秋季的梨子和柿子,注意不可空腹食用柿子,以免胃结石。甜品可选秋梨膏、川贝炖秋梨,煲汤则推荐莲子百合瘦肉汤、薏米淮山莲藕排骨汤、橄榄萝卜猪肺汤等。
6、起居有节 :秋季要注意早睡早起。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早睡,使肺阴得以濡养。
7、规律运动:秋季是人最容易长脂肪的季节,肥胖既有碍人的形体美,还会带来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文明病”,所以依然需要日常有规律的身体锻炼,例如每天早、晚到室外散步、慢跑等,以增强免疫力,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秋季养生喝菊花茶有五大好处
秋季养生喝菊花茶有五大好处
1、清肝
菊花茶有解热作用,同时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扩张冠状动脉作用,菊花跟冰糖泡水更有抗菌、抗病毒、抗癌的功效。如果用菊花水煎剂及水浸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乙型溶血型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人型结核菌及流感病毒(pR3株)等均有抑制作用,可谓是功效多多。
2、明目
常用电脑的上班族适合喝菊花茶,根据研究得出,菊花茶确实对保养眼睛有好处。
3、利水
早上起床眼睛就会浮肿的像熊猫一样,可以用绵花沾上菊花茶的茶汁,涂在眼睛四周,很快就能消除这种浮肿现象。
4、祛湿
菊花茶对口干、火旺、目涩,或由风、寒、湿引起的肢体疼痛、麻木的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泡一杯菊花茶来喝,能使眼睛疲劳的症状消退,如果每天喝三到四杯的菊花茶,对恢复视力也有帮助。
5、降血压
菊花具有降血压、消除癌细胞、扩张冠状动脉和抑菌的作用,长期饮用能增加人体钙质、调节心肌功能、降低胆固醇,适合中老年人和预防流行性结膜炎时饮用。
老人秋季养生有四怕 秋季养生从三个方面入手
秋分已过,天气日趋凉爽,气温开始下降,气候变得干燥,人体由夏湿变为秋燥。秋天阳气由升浮逐渐趋于沉降,生理功能趋于平静,阳气逐渐衰退。气候逐渐转凉是老年人易发病的时令。因此,为适应秋季气候变化特点,防病延年,老年人应注意秋季养生。老年人代谢能力较差,既怕热又怕冷,对剧烈变化的气候往往难以适应,病邪极易侵入肌体,从而导致燥咳、气喘、胸痛等疾病。平素就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的老人,此时容易旧病复发。此外像风湿病、胃病、心血管病等疾病,也极易在这一季节诱发或使病情加重。
注意!老人秋季有四怕
1、老人用空调要格外注意
温度过低,很容易使肌肉受凉,导致关节疼痛。尤其是颈椎、腰椎不好的老人,更要注意保暖。如果天气闷热家里需要开空调,温度最好保持在26℃左右,可以多开除湿功能。公共场合气温低,老人要及时添个披肩。每天空闲时可以做一些简单动作,譬如仰卧起坐、隔窗远眺等,充分运动颈部、背部肌肉,保持颈腰部血液流通。
2、喝水怕少
天热的时候老人不能等到口渴再喝水,要定时定量补充水分。有慢性病的老人,一旦缺水风险更大。此外,老人喝水一次不能喝太快太多,要少量多次。喝水太快,心脏不好的老人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
3、眼睛怕晒
对于老人来说,眼睛比皮肤更怕晒。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会提早引发“老年性黄斑病变”。对于患白内障、角膜炎等眼疾的老年患者来说,保护双眼不受紫外线侵害可促进疾病恢复。建议老年朋友如果外出,最好戴上太阳镜,颜色以茶色最佳。同时戴遮阳帽,打遮阳伞。
4、肠胃怕凉
人到老年,脾胃功能日渐衰退,凉的东西更要少吃,如冰镇西瓜及各种饮品。烹调方法以炖、煨为主,少凉拌,如果喜欢吃凉拌菜,可以加点姜末、蒜末或芥末,一则暖胃,二则可以起到杀菌效果。剩饭菜不要放太久,尽量少吃。
做好秋季的养生保健工作,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
老年人秋季养生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在生活起居和精神情绪方面,要与自然界秋收潜藏的气候变化相协调。
中医认为秋天阳气开始敛降,阴气渐转盛旺。此时老人们应早起早卧,适当进行体育活动。由于气候干燥,老人们以少洗澡为宜,以防止皮肤干燥发生皮肤瘙痒症。在精神情绪方面,要安宁平静,如果过度兴奋激动,会使阳气浮动,从而可能引起疾病。深秋时节,阴气骤降,老人要格外注意保暖,衣被要随季节随时增减,以避免外邪侵袭,阳气外泄。
二、饮食方面不要贪凉喜冷,尤其是平素阳虚有寒者更应谨慎。
老年人既勿贪凉喜冷,又不宜多食过热之物,如羊肉、鳝鱼,辣椒、生蒜、酒类等。因过多的热性食物容易使体内阳气大动而不能潜藏,久而久之易生阴虚之病。入秋后,大量瓜果上市,这些水果大都是有益身体健康的。但民间素有“秋瓜坏肚”之说,因此瓜果虽甜美,却不可多食,否则有损脾胃的阳气。
三、闭目养神,收聚精锐。
秋季阳光和煦,原野金黄,秋高气爽,是老年人闭目养神、收聚精锐的大好时光,此时老年人宜到公园、郊野、山林等林木繁荣、宁静优雅之地,做做闭幕养神的气功。闭目,先眼肌放松,再面部放松,心胸喷涌而出,眼睛也即会有神。许多名人学士在繁忙紧张的脑力劳动之余,做做闭幕养神功,即可收到养精蓄锐之奇效。
立秋驾到 养阴益气防秋燥综合征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燥”是秋季的主气,秋季干燥的气候逐渐明显,人们应做好“秋燥综合征”的应对工作。
秋燥有两种 症状要区分
秋燥一般可分为温燥和凉燥,温燥为燥病之一,立秋时节多有温燥,因此时天气尚热,犹有下火之余气,或因久晴无雨,骄阳久晒所致。从病因而言,常兼温热;就阴阳属性言,其性属阳。温燥兼热,其性属阳,津伤而热是其特征。温燥既燥且热,燥伤肺津,热伤肺阴,故其性属阳。
温燥以其感受燥与热邪的轻重,其证有轻重之别。
温燥轻证,邪气袭表,肺经受病,津伤而肺失清肃,以身不甚热,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咳出不爽,咽干口渴,舌红少津,脉浮数为主证。
温燥重证,燥热甚而肺之气阴俱耗,证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咽干鼻燥,喘息胸闷,心烦口渴,舌干无苔。
立秋如何养生?养阴益气防”秋燥“
立秋节气,防治“秋燥”,养阴益气是关键,养阴可以防止肺燥,益气可以温养肺气。养阴益气完全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着手——
1、多吃蔬果防秋燥
中医认为,燥乃六淫之邪,为秋季主气,其性干燥,易耗津液。因此在饮食方面,多吃蔬菜、水果,因为这能补充人体的津液,有生津润燥、清热通便的功效;还可多吃些以蜂蜜、百合、莲子、胡萝卜、藕、梨、芝麻、木耳等清补之品所煮的百合粥、甜浆粥、牛乳粥等。
2、及时增减衣服防秋燥
根据天气变化和每个人的体质情况,及时增减衣服,预防外感风寒。不要过早地“多穿衣”,注意耐寒锻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冻“。可适当进行一些耐寒锻炼,做些有氧运动,如登山、步行、打太极拳、骑自行车、跳舞等。也可适当的进行冷水锻炼,这对预防伤风、感冒、流鼻涕、支气管炎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平时可以冷水洗脸、洗脚、浴鼻等,身体健壮的人还可以洗冷水浴等。
3、调节情绪防秋燥
立秋起,免不了出现"秋老虎"的炎热天气,这种天气很容易令人心情烦躁,应积极防范"情绪中暑"。老年人对秋天气候的变化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更应重视预防。
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中医认为不同程度的笑对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内脏、肌肉等器官有适当的协调作用,因此可“常笑宣肺”。但需注意,患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者及手术后的病人都不宜放声大笑、狂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