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任督二脉的作用有哪些
任督二脉是什么
究竟什么是任督二脉呢,督脉一共有28个穴位,起自后脑的前顶穴,沿百会穴、风府穴、哑门穴、大椎、悬枢,止于尾椎骨的长强穴。督脉非常重要,在中医看来有'总督诸阳’的作用,也就是说所有阳气都归它管,手足三阳经都与督脉相交汇。
如果说督脉是人身后的经脉,那么任脉则是正面的经脉,它共有24个穴位,起自承浆、自璇玑、膻中、中脘、气海、丹田、关元,止于会阴。“任脉又被称做'诸阴之海’,手脚所有的阴经脉都与任脉相交。”
灸任督二脉,扶正阳气元气
对于任督二脉的调整,用灸疗的方法最为安全、可靠。“灸督脉可以补阳气不足,灸任脉可以恢复人的元气。灸法是一个长期保健和治疗方法,只要能一周坚持两次,就有很明显的效果。”
灸督脉对于不孕不育、月经不调、肾脏不好,甚至痔疮问题,都非常有用;而灸任脉对于肠胃问题、女性的子宫乳房问题也有效果。
怎么艾灸任督二脉
1、觉得肠胃不好,可以灸任脉的中脘穴,增强肠胃功能。
2、觉得腰酸背疼,可以灸关元、命门、足三里。
3、如果觉得胸闷,可以灸双乳之间的膻中穴。
艾灸是调理月子病最适合的方法!
产后风,又叫“月子病”。是妇女在生产孩子时期,因筋骨腠理大开,身体虚弱,内外空疏不慎风寒侵入。在“月子里”的恢复期,骨腠理合闭,使风寒包入体内,为之月子产后风难治的原因。
月子病主要症状:
1, 怕冷,怕风,甚至在夏天还要穿毛衣,脖子不能被风吹到,不能吹空调和风扇;
2,出特别多的虚汗,每天要不停地换衣服,白天也出,晚上也出,晚上根本就睡不好,隔一会就起来换衣服,好痛苦;
3,身上疼痛,脖子,肩膀,背部,腰,膝盖,甚至脚跟,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这些疼痛在出汗后有所改善,但还是会有痛;
4,虽然很虚,但是吃补的东西:如黄芪,党参,花旗参等这些补气的东西都不能减少出汗量,反而会增加身上的疼痛感,出汗还更多;
产后风指孕妇产后感受外邪而引起的一种病症。产后,构成骨盆的关节及身体的所有部分处于松散状态。因为各种身体变化及分娩引起的体力损失、出血等症状,产妇需要6周时间才能恢复正常的身体状态,这段时间被称为产褥期。如果这期间调理不当,平生都要承受产后风的折磨。
艾灸治疗方法:
艾灸取穴 : 中脘、神阙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艾灸方法 : 中脘、神阙穴和关元穴用艾灸做大面积施灸,时间循序渐进,由开始每天40分钟,逐渐发展到一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以上,腹部可以做移动艾灸。
足三里和三阴交用艾灸10-20分钟,最好双侧同时做,这样一是节省时间,二是双腿同时通络,驱赶寒邪,效果更佳。
做艾灸就一定要火力够,时间够。这样寒邪驱赶的才会彻底。
注意事项:现在治疗,会出很多汗,也是由于天气在逐渐热起来了,可以开窗对流艾灸,在艾灸前一定要多喝姜糖水(生姜先煮沸,然后沏红糖水),这样可以补气补血。
乳腺增生病 艾灸推揉
在青春期或青年女性中,不少人经前有乳房胀痛、有时疼痛会波及肩背部,经后乳房疼痛逐渐自行缓解,仅能触到乳腺有些增厚,无明显结节,这些是生理性改变,并非疾病也无需治疗,属于生理性的增生。乳腺增生则是正常乳腺小叶生理性增生与复旧不全,导致乳腺的正常结构出现紊乱,属于病理性增生,它是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一类病。多发于30~50岁女性,发病高峰为35~40岁。
根据女性生理特征和乳房经络循行特点,通过乳房的经脉分别有以乳头垂直地面的直线为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内侧靠近人体前正中线旁开2寸为肾经及冲脉的循行线路;乳头外侧胸部有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由于乳腺体本身结构特点,疏松柔软,当以上经脉不畅时,乳房局部就成了气血易聚的场所,当气滞、气郁、气血不畅牵延日久,冲脉不调、肾气不足、心肺不利、脾气不运等等时,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就会有结节、水肿、肿块出现。
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超声或钼靶检查。乳腺增生患者,除药物治疗外,还可以在家自行艾灸。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施灸时艾条距局部2~3厘米,轻轻围绕乳房回旋或顺经络上下扫动,刚开始施灸时病变部位会痛,有时会灸此处而痛彼处,甚至痛不可忍,当灸到一定天数一定量时,疼痛减轻或消失。灸后的乳房松软没有结节,提示疾病治愈。对于乳腺增生严重者,应每3个月到医院复查。
当然,如果睡前醒后配合循经乳房按摩,疗效更佳。具体做法是用右手各手指放在左侧乳房部肋间隙由内侧的肾经开始,依次缓慢推揉到乳房外侧的脾经、肺经。然后同样方法按摩右乳,每乳推揉5~10分钟,一天两次。
疳积的艾灸疗法
技术一
艾灸穴位:脾俞(双)、胃俞(双)、中脘、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①温和灸:以细枝艾条回旋温和灸法,每穴灸5~10分钟,每日1次。②艾炷灸:每穴可灸壮,每曰1次。③隔药灸:将丁香、苏叶、吴茱萸各等份,共研极细末,兑入冰片少许,将药面敷平于穴位上,然后两麦粒大艾炷放在药面上灸之,每穴可灸2~5壮。
主治:形体较痩。面色萎黄,困倦无力,不思乳食,或食多便多,大便干稀不调,精神不振,好发脾气,唇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滑。
技术二
艾灸穴位:章门(双)、四缝、膏肓俞(双)。
操作规程:艾炷灸。取章门、膏肓俞,用小米粒大艾炷灸之,每穴3~5壮,每日1次。隔物灸亦可。以三凌针点刺四缝穴出浑浊稠液为佳。
主治:面色萎黄,形体较瘦,困倦无力,夜寐不安,不思乳食,腹满喜伏卧,大便稀糊,唇舌淡红,苔白腻,脉细而滑,指纹淡滞。
技术三
艾灸穴位:神阙、关元、长强,章门(双)、脾俞(双)。
操作规程:①艾炷灸:上方选取2~3穴,取艾炷如麦粒大,每穴灸5~10壮,间日1次。②隔盐灸:取神阁穴,凡脱证急用粗盐填平肚脐正中,用黄豆粒大艾炷隔盐灸之,每次20~30壮。
主治:极度消瘦,皮肤干枯有皱纹,毛发干祜,精神委靡,目光无彩,啼哭无力,无泪,大便稀溏或清稀,舌红嫩或光红少津,苔少,脉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