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脂肪酸与人体健康关系
饱和脂肪酸是指不含双键的脂肪酸。在食物中,饱和脂肪酸的碳链长度主要为8个~18个碳原子,分别为中碳链脂肪酸(80和100)、月桂酸(120)、豆蔻酸(140)、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动物性食物所含的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占40%~60%,主要为棕榈酸和硬脂酸,它们分别构成饱和脂肪酸的60﹪和25﹪左右。
饱和脂肪酸与其他脂肪酸一样,除了构成人体组织外,重要的生理功能是提供能量。膳食饱和脂肪酸摄入量明显影响血脂水平。有证据标明,血脂水平升高,特别是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而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则是让血清胆固醇升高的主要脂肪酸。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膳食中饱和脂肪酸提供的能量应低于膳食总能量的10%。
不同类型的饱和脂肪酸对血脂的影响不尽相同:棕榈酸增加血清LDL-胆固醇和总胆固醇水平的作用最为明显,其次为月桂酸和豆蔻酸。目前已将月桂酸、豆蔻酸和棕榈酸三种脂肪酸列入升高胆固醇水平的名单中。硬脂肪对升高血清胆固醇或LDL-胆固醇的作用不明显,其原因可能与硬脂酸在体内迅速转变为油酸有关。不饱和脂肪酸才有利于健康?
说到脂肪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脂肪会引发肥胖,对脂肪就有抵触心理,但其实脂肪也是身体必需的一种物质。如果缺少脂肪,对身体健康也会有比较大的影响,其中脂肪酸就比较关键,主要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人体最应该补充的是不饱和脂肪酸。
怎样补充不饱和脂肪酸?
1、吃牛油果
牛油果目前已经成为了一种很常见的高脂低糖水果,这种水果含有的脂肪较多,一般是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这样就能够补充营养的同时避免营养过剩。与此同时,牛油果还富含了大部分蔬菜水果所含有的膳食纤维,这样就能很好的促进消化道蠕动,可以有效的帮助消化道吸收脂肪。
2、吃坚果的食物
很多坚果都含有较多的脂肪酸,其中,腰果和核桃最典型,在生活中也最常见,有时候细心的话可以发现,将核桃用力挤压就可以直接压榨出一部分的油脂,这就是核桃内的脂肪酸。大部分坚果中含有的脂肪都属于不饱和脂肪酸,能够有效的补充营养,并且其中的维生素也有利于身体进行调节。不过需要注意坚果内含有的脂肪比较多,如果大量的吃坚果也是很容易造成肥胖的。
3、吃橄榄
橄榄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并且可以增加人的饱腹感,如果想要补充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那么橄榄就是补充的食物首选。橄榄中不仅仅含有脂肪,并且还有大量的维生素及维生素,这些含量是一般水果的数倍以上。
4、吃鲑鱼
鲑鱼是含有脂肪较多的一种鱼类,它含有的一般也是不饱和脂肪酸,所以吃鲑鱼可以为人体补充必需的脂肪酸,而且还能够适当的补充一些蛋白质。
5、多吃豆腐
一般大豆和豆腐中都含有比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而且其中还有膳食纤维以及植物蛋白,都可以为人体补充必要的营养。豆腐中的植物蛋白与其他的植物蛋白不同,因为其中的蛋白质,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也就容易被人体吸收,属于一种优质蛋白。因此多吃一些豆腐也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反而有好处。
脂肪的摄入是很有必要的,最好不要一味的追求身材,而忽略了补充脂肪。补充健康的脂肪,才能够保证身体正常运作。
不饱和脂肪酸居然有这么多作用,赶紧补充!
不饱和脂肪酸是身体必不可少的脂肪酸,主要从食物中获取。它能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血液微循环,同时也能增强大脑记忆力。不饱和脂肪酸包括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生活中常常听到的DHA、EpA都属于多不饱和脂肪酸。下面不妨来进一步了解不饱和脂肪酸的作用吧。
不饱和脂肪酸有哪些作用?
1、调节血脂,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在深海鱼油中富含EpA,有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可控制血脂浓度,提高有益脂蛋白含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同时不饱和脂肪酸能促进饱和脂肪酸代谢,避免脂肪在血管壁上沉积,维持血管弹性和韧性,降低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另外还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强红细胞携带氧气能力,防止血小板粘连和凝聚,防止血栓生成。
2、保护视网膜
DHA是视网膜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能保护视网膜细胞,避免因为过度用眼所引起的老花眼,眼睛干涩、疲惫,看东西模糊,同时降低患白内障和青光眼风险。另外也能为视觉神经提供所需要的营养,避免出现视力障碍。
3、调节免疫力
合理补充不饱和脂肪酸,能增强免疫力,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同时也能诱导癌细胞死亡。尤其是鱼油能抑制乳腺癌。一些多不饱和脂肪酸能协调自身免疫系统,辅助治疗牛皮癣、糖尿病和红斑狼疮等。
4、健脑补脑
DHA是大脑细胞生成的主要物质基础,具有促进胎儿大脑发育的作用,能支持人们的思维能力和记忆力。合理补充能延缓智力衰退,避免出现老年痴呆症和健忘症。
5、改善关节炎症状
多不饱和脂肪酸能促进关节腔内润滑液,提高白细胞杀菌消炎功能。不仅能润滑关节,还可减轻关节炎所引起的多种症状。
温馨提示
虽然不饱和脂肪酸能给身体带来那么多好处,但是并不是摄入的越多越好,过多摄入对身体也可产生多种慢性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