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六大人群不宜用三伏贴
盛夏到来,一些人开始推崇“冬病夏治”纷纷到医院贴“三伏贴”。贴“三伏贴”对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风寒等冬季常发慢性疾病有不错的疗效,但冬病夏治因人而异,并不是人人都适合贴“三伏贴”。下面来给大家好好说说关于三伏贴的禁忌人群,想了解的不妨看看。
“三伏贴”源自清代《张氏医通》记载的白芥子发泡疗法。药物以麻黄、白芥子、甘遂等辛温散寒的药为主调配而成,分别在头伏、中伏、三伏的第一天将药膏贴于后背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以提升阳气,最后达到“冬病夏治”之目的。
“三伏贴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贴’,主要针对慢性咳痰喘虚寒体质人群。”专家表示三伏贴应用在呼吸系统上,尤其适合预防因为秋冬季受寒诱发的呼吸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盛夏之际,外界暑热骄阳,体内阳气正旺,此时运用中医特色疗法来养阳温阳,更易帮助虚寒患者将蕴结在体内的积寒驱除出去。而谈到冬病夏治,很多人首选就是“三伏贴”。其实,穴位艾条灸、穴位拔罐、刮痧、药膳等也是“夏治”增强疗效的重要治疗手段。
此外,“三伏贴”在每个伏天以连续3天的方式贴敷,每天贴3个穴位,6小时后取下,共36贴。常用的贴敷穴位为天突、肺俞、膻中、大椎。
三伏贴禁忌人群
尽管“三伏贴”适合虚寒型疾病的治疗,但这类患者中也有禁忌人群。如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症状严重者、咳血、肺结核、发烧、皮肤严重过敏、2岁以下儿童这六大类患者都不适合“三伏贴”治疗。
专家表示,“例如咳喘伴有吐黄痰、咯血、发烧的患者,肺结核活动期伴有咯血的人都不能用三伏贴治疗。另外,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的疾病,或患有支气管扩张的患者、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以及孕妇,都不适宜贴三伏贴。”
此外,近年来儿童贴敷比例逐年增长,“三伏贴”对于阳虚体质的儿童确实有提高抵抗力的功效。但2岁以下的幼儿不宜做贴敷,一来他们的皮肤过于娇嫩,无法耐受药物的刺激;二来孩子太小,不懂得如何表述自己的不舒服,会影响到治疗的安全性。
三伏贴能治什么病?怎么使用?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重要方法,我们要清楚它的适应症,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我们所用。那么,三伏贴能治什么病?
三伏贴能治什么病?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痛,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虚寒性的疾病亦可贴敷。
三伏贴怎么使用?
三伏贴敷疗法3~5年为一个疗程。每年分为三个阶段,即头伏、中伏和末伏。一般每伏贴敷3次,每次贴4个穴位,即贴4片。儿童每次贴2~4小时,成人每次贴6小时。但根据个体差异、患者的病情,医生会对贴敷时间、次数做适当调整。
三伏贴真的有用吗?三伏贴是什么原理?
三伏贴主要是在冬病夏治理论中使用的药贴,很多患者关心这种药贴的效果。那么,三伏贴真的有用吗?
三伏贴真的有用吗?
三伏贴是有用的。经过临床各项数据表明,三伏贴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三伏贴是什么原理?
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在最热的三伏贴,以辛温祛寒的药物贴敷到特定的穴位,来达到振奋阳气,驱散内寒,治疗冬病的效果。因其药性温热,适合慢慢调理体质,增强抵抗力,所以受到很多人的的青睐。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配方有哪些?
三伏贴在冬病夏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人都会采用这种方法。那么,冬病夏治三伏贴的配方是什么?
哮喘
症状: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痰等表现.最典型的症状是呼气的时候很难受,发作性的时候有哮鸣音出现.严重的需要坐起来才能正常呼吸,经常干咳或咯大量白色泡沫痰.哮喘容易在夜间及凌晨发作,秋冬寒冷的季节常常会病情加重.
穴位:取大椎穴、双侧肺俞穴.
配方: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等研末,治疗前1天用姜汁及凡士林调成膏状备用.
具体操作:分别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施灸.在穴位上放约2.5×3cm、厚约0.3cm的鲜生姜片,在姜片上放直径为1cm的圆锥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肤潮红,连续灸三次.然后把调好的膏药贴到穴位上,一般贴4--24小时以后撕掉即可.
过敏性鼻炎
症状:喷嚏、鼻痒、流涕和鼻堵是最常见的四大症状.通常是突然和剧烈的打喷嚏;鼻痒,鼻涕多,但是经常是清鼻涕;鼻子不通气,还常伴眼睛发红、发痒以及流泪,甚至头晕、头痛等症状.
穴位:初伏取双侧百劳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膏肓俞;
中伏取大椎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脾俞穴;
末伏取双侧大杼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肾腧穴.
配方:甘遂、麻黄、细辛、半夏、麝香,各等分研成粉末,加新鲜的姜汁调匀,做成直径约为10mm,厚约为3mm大小的膏药饼,备用.
具体操作:分别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贴药,穴位按照上面的次序,每次贴药保留4h左右.
慢性支气管炎
症状:咳嗽、咳痰或气喘的症状出现在两年以上,每次发作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发作,春夏缓解.
穴位:初伏取天突穴、大椎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膏育俞穴;
中伏取双侧定喘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脾俞穴;
末伏取膻中穴、双侧百劳穴、命门穴、双侧肾俞穴.
配方:白芥子、生甘遂、延胡各一份,细辛半份,烘干磨粉,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约为10mm,厚约为3mm大小的饼状,备用.
具体操作:把做好的药饼放在上述穴位上,用30×30mm橡皮膏固定.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病情轻重而定,15周岁以下和病情较轻的贴4--6小时,其他的贴6--8小时.从初伏的第1天开始贴,然后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各贴药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