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则补之,虚女人的食补方案
女人是“虚弱”的,对症饮食进补,是每个年龄段女性都要注意的普通问题。如何做到科学进补,一起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虚则补之”是中医治疗疾病的调理方法,不过,进补不能不分清红皂白地胡乱服药,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否则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比如人参、鹿茸一直以为被视为祛病延年的灵丹妙药,不少人即使无病也常服用。实际上,它们有温补阳气的作用,对气虚阳虚患者比较合适,而阴虚火旺或阳气亢盛的患者,服用后可造成鼻出血,月经量多,甚至崩漏。
辨明体质情况对症进补
适当的进补,有益人体健康,但欲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神补”,尤其女性朋友当以愉悦心情,增加锻炼为首要,适当营养为宜。
进补之前应辨明个人体质。需进补的人一般以虚证为多,中医虚证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以食补为主,药补为辅。
气虚
症状:倦怠、乏力、面色苍白、短气、懒言、月经量多、色淡、舌质淡、脉濡细。
食补方案:气虚者食补可用瘦肉白参适量加水炖汁,生黄芪炖母鸡。
药补方案:可用党参膏、参芪膏每次一匙每天二次。
血虚
症状:面色萎黄或苍白,口唇瓜甲、牙龈色白,倦怠乏力、消瘦、失眠、心烦、月经量少或闭经,舌质淡,脉濡细。
食补方案:炒猪肝,胡萝卜饭或生吃胡萝卜,阿胶于黄酒中浸泡24h后隔水炖溶,加入花生米,冰糖边炖边搅拌或糊状后置冷成膏,每次一匙,每日二次。
药补方案:十全大补膏,补气养血膏,八珍汤。
阴虚
症状:午后潮热,面色潮红,消瘦,口干不欲饮,腰酸, 膝软,月经量多,色暗红,舌质红,舌体瘦小,苔薄,脉濡细。
食补方案:蜂蜜炖梨,西洋参泡茶(适用于气阴两虚者),老鸭汤。
药补方案:六味地黄丸,乌鸡白凤丸,龟龄膏。
阳虚
症状:面色发白,乏力,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而润,苔薄,脉沉缓。
食补方案:当归生姜羊肉汤,牛骨髓汤等。
药补方案:参鹿补膏,鹿茸片,金匮肾气丸等。
血虚血燥怎么办?这样调理一定好
血虚血燥的患者,在冷的天气的时候很容易,受到风,就皮肤搔痒。升起大片包,像这样的患者要补气养血。饮食多清淡,少吃外面的油腻食物。多运动调理也需要坚持。
体征
初期,皮肤呈现干燥不润泽的外观,转为粗糙、肥厚,状如苔藓,形似席纹;斑疹多数为淡红色,或者为淡褐色;肤表干枯颇似干鱼之皮,上覆糠秕状鳞屑,严重时还会发生长短不一,深浅不等的隙裂;自觉瘙痒剧烈,夜间尤重,搔之则瘙痕遍布,结有血痂;爪甲干枯失去光泽;伴有神情倦怠,心悸失眠,气短乏力,大便秘结;舌质淡红有裂纹,苔少或苔净如镜,脉虚细数。
中药治疗
凉血,清热,养血,润燥,熄风,止痒。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
(1)养血润肤饮(或当归饮子)加减:当归10克、皂刺4.5克、生地12克、熟地l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花粉12克、红花6克、桃仁6克、黄芩10克、黄芪l0克。
(2)风癣汤加减:生地12克、玄参10克、丹参12克;当归6克、炒白芍12克、茜草10克、红花6克、黄芩6克、苦参4.5克、苍耳子3克、白藓皮12克、地肤子l0克。
以上两方适用以瘙痒为主的血虚风燥证。
(3)克银二号方:生地30克、玄参15克、丹参15克、麻仁l0克、大青叶15克、山豆根l0克、白藓皮15克、草河车15克、连翘15克。本方适用于血虚风燥的银屑病(主证:淡红色斑疹、鳞屑薄而少)。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微温,分2~3次服用,每日1剂。
2.加减变化:伴气虚者基本方加党参12克、五味子6克;伴血虚加阿胶10克、首乌l2克、桑椹子15克;兼血瘀加三棱6克、莪术6克;情志急躁,病情加剧加珍珠母15~30克、生龙牡各15克;瘙痒夜重加鸡血藤12克、钩藤12克;失眠加酸枣仁10克、合欢皮12克、夜交藤12~15克;口渴加黄精12克、石斛10克;便秘加肉苁蓉12克、倍用当归20~30克;皮肤干燥,糠秕状鳞屑多加小胡麻12克、山药l5克;皮肤肥厚状如苔藓加阿胶10克、苍耳子3克、苍术10克。
(二)外敷药物:
本证的主要矛盾是皮肤干燥、脱屑、肥厚和瘙痒,故而外敷药物以软膏为主,酌用搽剂,尽量少用水洗剂,避免干燥、脱屑的进一步加重。
1.甘草油:甘草30克,香油l50毫升,小火煎至甘草焦枯;过滤,留油备用。外
涂患处,每日1~2次,有解毒,润肤的作用,适用于本证候的全过程。
2.九华膏:滑石600克、月石90克、龙骨120克、川贝母18克、冰片18克、朱砂
18克,共研极细末,用凡士林按20%浓度调成软膏,备用。每日外搽1~2次,有润燥、止痒,弥合隙裂的功效,适用于本证候的肥厚、干燥和脱屑阶段。
3.黑油膏:煅石膏30克、枯矾30克、轻粉30克、煅龙骨30克、五倍子60克、寒水石60克、蛤粉6克、冰片6克、薄荷脑4.5克。共研极细末,用凡土林按25%浓度调成软膏。每日外搽1次,薄涂患处。有散风、祛湿、柔肤、止痒的功用。
4.复方黄连搽剂:川黄连50克、花椒25克,加70%酒精300~500毫升,浸泡3~5天后备用。每日外搽2~3次,有清热、散风、止痒的功效,适用于本证候局限性肥厚,状如苔藓阶段。
(三)饮食疗法
1.肥海参1对,浓煎取汁,捣烂服用,每周2次,有益阴扶正的功效。
2.黑芝麻500克、乌枣200克,水煎3次,浓缩,加蜂蜜1000克,搅拌成羹,早晚各取一汤匙,开水冲化服之,有润燥、柔肤、止痒的作用。
3.新鲜水鱼肉500克、甘枸杞10克、山药30克、桂元肉10克、青豆10克、生姜5克,食盐适量,先大火煮开后,转为小火炖至肉烂,分次服用,每日2次,每次100~150毫升,有滋阴补肾、养血润肤之效。
施治要点
(一)古人论燥,大凡有风燥、火燥、血燥.虚燥之分,本证之燥因血虚而引起,血虚之由皆系火邪为害,因而在施治的全过程中,既要甘寒滋润从本治之;又要兼顾火与风的侵袭从标治之。
(二)在具体遣方用药时,要重视患者年龄的大小,体质的肥瘦以及地域的不同,
年龄长者、体质干瘦者,偏于阴火而致燥居多,基本方当以壮水制火的六味地黄丸为上;年龄在40岁以下者,治在肺,选用沙参麦冬饮之类较宜;体形胖硕者则要顾及湿痰化火的一面,在治燥方中酌加苍术、竹茹、姜半夏之类,理所当然。
针灸治
1.针剂:取穴合谷、风池、血海;备用穴大椎、曲池、足三里。施补法,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l0次为l疗程。
2.耳针:取肺、神门、肾上腺、肝、皮质下,每日1次,留针30分钟。
3.头针:取双侧感觉区2/5或选相应部位的感觉区,隔日针刺1次。
4.梅花针:先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用七星针在患处向心性轻巧叩刺,以少量出血为度,隔日1次。
以上针刺疗法有较为理想的止痒功效,适用于本证候以瘙痒为主的病种。
5.灸法,取艾卷点燃直接灸患处,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有祛风散寒,
活血止痒作用,适用于局限性皮肤肥厚者。
6.刺络拔罐:先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大椎穴,取三棱针点刺,并立即拔火罐,少量出血为度,隔日或3日1次,10次为1疗程。适用本证候以瘙痒为主的病种。
血虚生风皮肤瘙痒,一定要这样治疗
血虚生风造成皮肤瘙痒,与气血亏虚有很大的关系。而现在大多数的女性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到了秋冬季节,皮肤就会出现干燥瘙痒,脱皮的症状。
秋冬季节,皮肤瘙痒是个大问题,很多人都痒痒难受,而且皮肤干燥,有时候还脱屑,这挠挠那抓抓,不仅麻烦还挺影响仪容的,大街上、办公室,那可不是在家啊。皮肤瘙痒还是很尴尬的。
秋冬季节干燥、寒冷,中医认为燥邪容易耗伤津液,而大家都能理解,皮肤是需要气血津液的滋养、濡润的。秋冬干燥,皮肤表面蒸发的水分就越多,加速皮肤干燥,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燥邪对气血津液都有损耗,那么对皮肤的影响就不言而喻了。
中医认为皮肤干燥和气血津液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血虚,血虚无以滋养肌肤,而且血虚生风,风邪进一步损伤津液,皮肤干燥,而且风邪鳝鱼走窜,会导致瘙痒。多艺在秋冬季节皮肤干燥、瘙痒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血虚风燥。
要想解决皮肤干燥、瘙痒,只是从表面着手效果是不明显的,擦护肤品只能减少皮肤表面的蒸发,或者滋润皮肤表面。但是皮肤从根本上得不到很好的濡养,那么有点舍本逐末了,所以对于秋冬季节的皮肤瘙痒、干燥,要从气血津液入手。
中医有个小方子挺好用,只有4味中药:蝉蜕、徐长卿、生地黄、红枣。以蝉蜕为主药,《本草纲目》中对记载蝉蜕的功效为:“治头风眩运,皮肤风热,痘疹作痒,破伤风及疗肿毒疮”。具有宣散风热,透疹止痒、祛风止痉等作用,对于皮肤瘙痒有很好的祛风止痒作用。徐长卿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利湿消肿的功效;生地黄滋阴润燥,生津止渴,红枣益气养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红枣有镇静、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4味中药同时使用,蝉蜕15g、徐长卿15g、生地黄20g、红枣10枚,水煎400ml,早晚温服。具有滋阴养血,润燥止痒的作用,对于治疗皮肤瘙痒症叶很好的疗效。,还可用于治血虚风燥引起的湿疹、皮炎、荨麻疹等瘙痒性皮肤病。
肝郁血虚,这些症状需知道
肝郁血虚,会造成失眠多梦,晚上很难入睡,久而久之会给身体带来各方面的影响,皮肤老化,尤其是女性会造成月经不调。平常脾气还不好,对于这个症状要及早调治。
病因病机
七情内伤,血液亏虚。
治法
疏肝养血。
常用中药
柴胡、当归、芍药、薄荷、茯苓、生姜、大枣。
常见病证
1.肝郁血虚不寐
临床表现:以难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多梦易惊,或胸胁胀满,善叹息,平时性情急躁易怒,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养血安神。
常用方剂:酸枣仁汤加柴胡。
常用中药:酸枣仁、甘草、知母、茯神、川芎、柴胡。
2.肝郁血虚血风疮
临床表现:皮肤瘙痒多因情绪激动时产生,精神抑郁,面容憔悴,叹息,心烦,口苦,妇女月经失调或闭经,唇甲色淡,舌质淡或暗,苔薄,脉细涩。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祛风。
常用方剂:养血润肤饮加减。
常用中药:生地、熟地、天冬、麦冬、当归、赤白芍、鸡血藤、黄芪、防风、刺蒺藜、苦参。
预防调护:
1.积极进行心理情志调整,克服过度的紧张、兴奋、焦虑、抑郁、惊恐、愤怒等不良情绪,做到喜怒有节,保持精神舒畅,尽量以放松的、顺其自然的心态对待,睡眠反而能较好地入睡。
2.应多吃一些具有疏肝理气,清肝泻热以及健脾益气功效的食物。少进辛辣刺激性饮食。
3.瘙痒症者避免用热水、肥皂水沐浴,少搓擦和搔抓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