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家:夏天养生最需养脾胃清暑祛湿热
专家:中国国医大师周仲瑛中医临床传承博士刘兴烈
(刘兴烈博士)
随着夏天到来,人们的情绪也随着天气的变热,变得烦燥不安。随之而来的还有很多“季节”病。近日常有人说自己湿热,有疲倦,口干,口中含沙感,大便粘滞。很多人都知道,在夏天这个暑热与湿邪同时出现的季节,预防湿热尤为重要。那么夏季为什么会容易湿热?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湿热的症状?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调理身体呢?家庭医生在线近日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国医大师周仲瑛中医临床传承博士、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医科业务骨干刘兴烈医生。
刘兴烈博士说,湿热是湿与热合邪所形成的不同于湿也不同于热的复合致病因素,既可以从外感受,也可以由内而生,常以脾胃为中心,病机表现多阴阳交错,寒热并见,临床涉及面广,可以引起诸多病症。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攀升,天热下逼,地湿上蒸,气交之中湿热日盛;加之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相当部分人渐变成“膏粱之躯”,酒肉及各种保健品、营养品、补品不绝于口,湿热也容易从内而生;内外相合,故目前湿热病最为多见,也最为难治。值得指出的是,现代随着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变,如工业废气大量排放、城市光污染现象等使气候变暖;生活和工作场所空调普遍使用,容易使人体汗液排泄不畅,热郁体内,也导致湿热的发生。其次,由于湿热互化互生,胶结为患,缠绵难解,所以前人曾经以“如油入面,难分难解”来描述湿热病情的复杂和顽固性。第三,湿热以脾胃为中心,上蒸下注,可以导致多脏腑受损,造成一身表里上下交互为患,诸如胃肠湿热、肝胆湿热、膀胱湿热等等。第四,湿热致病,具有阴阳二重性,容易夹痰夹瘀,变症百出。基于此,值于夏季,暑气当令,尤其警惕湿热的危害性,建议多请教有一定经验的医师,进一步辨识自己罹患的湿热情况,调理身体。
谈到如何去判断自己是否有湿热的症状。刘兴烈博士指出,湿热病证的临床表现多样,有以黄疸为主,有以脘痞呕恶为主,有以头身困重为主,临床表现多样,涉及到常见西医命名的疾病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慢性腹泻、胆囊炎、胆石症、前列腺炎、尿路感染、肾炎、痛风、尿路结石、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高脂血症、宫颈炎、盆腔炎、带状疱疹、湿疹、痤疮、黄褐斑、肿瘤、感冒等等;还有一些功能性疾病、心身疾病、亚健康状态者。
湿热虽然为病多端,但主要表现有如下症状:身热不扬(测体温有时很高,或午后身热,或汗出而发热不退。)、口粘不渴、胸闷脘痞、头重身困、纳呆呕恶、黄疸、尿黄与大便不爽、舌苔腻、脉多濡数等
对于湿热的调理,刘兴烈博士指出,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时令、不同水土,结合家庭、社会,拟出个体化一体化并举的调理方案。例如,对于夏季围手术期后续治疗的结直肠患者,在已做通患者和家属的思想工作后,扣紧患者具体符合病机,除考虑使用中药汤剂、中成药、藏成药、针灸推拿等外,还可以制定个体化7天饮食疗法方案,例如:
周一服用炖品:
海带1两、眉豆1两、鸡爪3个、瘦肉一两、生姜3片、紫苏叶1两、加500ML纯净水炖2小时。适温食用。
周二吃药粥:
小黄米2两、薏米2两、芡实1两、山药3两、荷叶3克。煮粥,晚上食用。
周三“探茶”:
绿茶3克、熟普洱3克、荷叶3克、咖啡3克、茉莉花3克;上午煮茶,适温饮用;同时聆听轻松音乐。
周四饮用新鲜果蔬汁:
胡萝卜2条、奇异果2个、生姜3片、土豆半斤、新鲜玉米2条。鲜榨果汁,温饮作用。
周五食用六谷粥:
芡实30克、黑豆30克、黄豆30克、薏苡仁30克、玉米30克、小黄米30克。所有原料淘净,以清水浸泡8小时后,加适量水以大火煮开,然后小火慢煮,至原料熟软,熄火,适温饮用。
周六享受守宫蛋黄粉:
蝎子3克、守宫3克、猪大肠2两,食盐适量;清水炖2小时;适温,加入蛋黄粉6克,空腹服用。
周日吃鸽肉红枣饭:
肥大乳鸽1只、大枣10枚、香菇3个,生姜3片、枸杞30克、莲蓬15克;大米、白糖、黄酒、茶籽油适量。乳鸽洗干净切块,与其他材料混匀,加适量水,文火焖熟。晚餐食用,但不宜过饱。
如此安排类似饮食给肿瘤患者,可以使患者感受生活快乐无穷,大大有益于提高生活质量。
最后,刘兴烈博士还指出,除了符合个体的饮食调理,少吃煎炸、辛辣刺激的食物之外,还需要注意利用每天夜间黄金时段23点到3点,是最佳的熟睡时间;切忌熬夜,容易导致消耗元气,湿热滋生。除此之外,刘兴烈博士特别提醒的是,湿热体质的人群情绪会比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故应学会正确对待喜与忧、苦与乐、顺与逆,保持稳定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