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职场环境应该是离开谁都行
可不,她是办公室里的重臣,是老板仰仗的得力干将。只要有她在,那些纠缠不清的合同纠纷,那些刁蛮多事的客户代表,那些冗长枯燥的文案报告,似乎总能轻易搞定。无论是上司还是同事,只要遇到棘手问题,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扔给她处理——似乎,这早已经成了习惯。
嗯,只要我来上班,家里的大骡子大马就都可以歇了。她暗暗自嘲,一转身,留给情绪高涨的老板一个酷酷的背影。
她对自己的职场状态早就心生不满了。凭什么啊,同样资历和级别的同事们总能分配到一些简单轻松的任务,而她却不得不时刻准备着去完成无数高难动作,并被寄予厚望,稍有差池,就好像对不起全世界一样。
一开始她非常享受这种被同伴倚仗的感觉:不管什么事,她的意见总是最值得参考的;别人搞不定的,她一出手便能迎刃而解。可渐渐地,这种孤胆英雄式的快意变成了苦乐不均所带来的不平衡感,一天甚于一天。
有人推荐她看《附言,我爱你》。电影里,霍莉的幸福婚姻被丈夫格里的病故打碎了。没有了格里,霍莉的世界坍塌成一片废墟,甚至失去了勇气和信心。
职场上的她和婚姻中的格里一样,在一份关系中占据着主导位置,他们不约而同地被别人依赖——或者在行为上,或者在情感上。他们不能有任何闪失,因为那些在他们庇护下的人们会说:“要是你……,我怎么办?”
可是,哪里有什么天长地久?她恍然大悟,原来职场和婚姻一样,可持续发展的相处之道是合作而非依赖。一份关系一旦陷入了某种“非你不可”的模式,就势必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她决定自救,向格里学习。
电影里,处于崩溃边缘的霍莉隔段时间就会收到一封信,这些都是格里在去世之前写好的。在信中,格里鼓励霍莉去参加聚会、去长途旅行、去和其他男人相处,去尝试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每收到一封信,霍莉的生活就向前迈进一大步,渐渐地,她走出了忧伤,开始重新拥抱生活。
她也开始了在办公室里的尝试——
周一的策划会,无论是衣着还是座次,她都刻意让自己保持低调,坚决不做长篇大论,坚决避免一锤定音式的总结陈词,把更多的发言机会留给别人,自己只是做些补充。
老板让她领衔做个方案,还没等小组开会讨论呢,她就习惯性地噼里啪啦敲起了键盘,一会儿工夫就见了雏形。她对着电脑屏幕骂自己手快,一狠心,把几千字的东西拖进了垃圾箱。
一个财务报表耽误在同事手里,人家是上游环节,她是下游,说好了中午12点交接,都下午3点半了,还差一个尾巴。要是以前,她一准儿主动留下来加班,最大限度地压榨自己;可这次,她跑去找老板商量:别人拖了我的时间,你看能不能晚些交活儿?
这就是所谓的职场逃脱术,它决不是甩手撂挑子,也并非不负责任地偷懒讨巧,而是从强势主导的位置上走下来,适度退让,留给别人一个发挥的空间,也留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
职场从来不是好勇斗狠的地方,大包大揽的工作方式只会让人更快地陷入倦怠。如果你真的成了办公室里的壮劳力,不妨自我审视一下,并且找个机会脱身——把成长的机会也留给老板和同事们一些吧。
因为,一个健康的职场生态环境应该是,离开谁都行。
职场OL 扫清升职5大绊脚石
女性在事业上容易失败,心理因素是占主导地位的。在职场,想要进位升职,成为一名完美的女主管,首先你就要扫清这五大绊脚石。
女性事业失败,源于心理
职场OL,不少人日子过得并不兴奋。自卑、寂寞、怕老、追求变态美,是白领女性常见的心理题目。而有些漂亮的女性不思进取,认为自己天生丽质有天然的优势,无需费力去竞争,只吃眼前青春饭。更令人费解的是,不少女性在心里似乎总是觉得她们不如男性,从而主动放弃与他人的竞争。
心理学认为,女性在事业上容易失败,这是心理因素占据了主导地位。许多女子内心都潜伏着心理障碍,最为常见的是以下五种。想要升职进位,首先就要扫清这五大绊脚石。
1、漂亮产生过分的优越感
自古红颜多薄命,从人才角度讲,漂亮女子成才的确比较少(文艺界例外),这是因为漂亮女子容易产生一种盲目的优越感。从心理上看,男女对于成就感的需求各不相同,推动男性追求成就的心理关键是“竞争”,女人的动机却是“社会的接纳”,而一些漂亮的女子往往不思进取,认为自己天生已有了被社会接纳的资本,无需再费力去“竞争”了。
2、成功会取代爱情
社会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学历愈高,找对象愈难,成功的女人背后往往不能站立一个坚强的男人。许多男人要“贱内”,而不喜欢“女强人”,因此,许多女人深信,事业上的成就不仅会受到社会的排斥,而且也会带走夫妻间的爱。
3、缺乏竞争欲望
在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因素中,竞争意识的重要性不亚于才干。不幸的是,女性的心理似乎总是使她们自觉样样不如人,同时,也不喜欢靠竞争来满足自己的愿望。
${FDpageBreak}
4、同性的嫉妒心理
女性本不喜欢与人竞争,但在爱情上或在对待同性时,却往往“竞争意识”十足。可惜,这种竞争使她们失去已有的优势。一些女人自身的不足在于病态般的嫉妒,她们不善于协调自身的有利因素,盲目地同那些本不应与之竞争的对象去竞争,最后失去大局。
5、延续性心理太强
很多女性总是喜欢将注意力放在对原有的思维结果的理解和模仿上,思维的目的,只是为了延续已有的东西,而不是为了创造新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女性在那些模仿和继承性强的领域易出成绩的主要原因。而这也成了她们不善于创造性工作的最大心理障碍。
扫清障碍,晋升主管
了解这几大误区,认真关照自己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之中走进了某个误区。调整心态,把握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学会宽容,学会妥协;放下架子,多与人交流、倾诉;多读书以进步小我修养。
只有这样,在没有硝烟的职场上,女性才会变得更加有魅力,在人生的途径上也会更加的成功。摆脱这五大误区,完美的你有什么理由担心不能受到上司的重用?
你处于职场迷茫症哪个时期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至少有四个时期容易陷入“认不清发展道路”的迷茫之中:
第一个时期是14-22岁,这个阶段的人承担着学生与求职者的双重角色。主要的疑问是:我是谁?我能做什么?迷茫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和社会经验。
${FDpageBreak}
第二个时期是22-28岁,这个阶段的人已进入工作领域,逐渐了解社会,建立了初步的人际关系网。工作一段时间后,开始重新衡量身边的一切,如工作环境、职业种类、待遇等与自己的“职业梦想”是否匹配。主要疑问是:理想与现实不相符,我是否要重新选择?迷茫的主要原因是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单位的现状、提供的机会等不一致。
${FDpageBreak}
第三个时期是28-35岁,这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人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其才能得到了一定的发挥,正为提升或进入其他职业领域打基础。主要的疑问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一直无所成就?迷茫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中的挫折及对目前工作的不满。
${FDpageBreak}
第四个时期是35-45岁,这个阶段的人开始重新衡量所从事事业的价值,是容易发生职业生涯危机的阶段。其主要疑问是:接下去的岁月我应该做些什么?之所以迷茫,是因为有了丰富人生阅历的他们,对人生的有限与世事的无常有着较深刻的领悟,所以对将来何去何从难以贸然决定。
对策:人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目标和需求,在职业遇到迷茫时,弄明白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非常重要。这需要冷静的分析和对自己、对形势的客观判断,还要有克服目前暂时困难、争取美好未来的勇气、信心与决心。
你是否患了职场拖延症?
在领到这篇稿件任务之后的5天里,我做了以下几件事情:和闺蜜共进晚餐并看电影,参加大学同学聚会,清理电脑,打扫房间,以及泡在MSN和开心网上与朋友们聊天。甚至在截稿日当天,我还看了几十页小说,弹了两下吉他,看了一部电影。结果,当我冲好一杯咖啡,坐在电脑前,开始用力敲击键盘时,天已经黑了,而屏幕上的文档依旧是一片空白。
唯一可以获得些许慰藉的,就是MSN上同事们齐刷刷亮着的头像。原来临时抱佛脚的并非只有我一个。
这种拖沓行为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简·博克命名为拖延症。在著作《拖延心理学》中,她估计大约有70%的大学生存在着拖延的问题,正常成年人中也有多达20%的人出现拖延行为。
另一个数据也许能说明拖延症在中国的流行。在豆瓣网上,“我们都是拖延症”的小组成员,已经超过两万人。在这里,有人抱怨自己因为玩“空当接龙”游戏而错过了重要采访,有人反思自己因为拖沓而与女朋友日渐疏远。甚至,每天都会有新加入的成员冲进来发言:“没错,我就是拖延症啊!”
在意识到自己是拖延症患者之前,大部分人会觉得,这种不愿意干正事的行为是因为懒惰。但科学家们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最严重的拖延症患者,做某些事情也是干脆利索的。想想大学里常见的那种男生,考试前一天也不想复习,不到最后关头坚决不写论文,但他们却愿意把整天的时间都花在网络游戏上。
很多人抱怨生活被拖延症搅得一团糟。不过按照“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拖延症的出发点却是好意。它不是一种破坏性的行为,而是一种自我保护,所对抗的是我们内心的恐惧。
这种恐惧可能来源于对失败的不安。从表面上看,很多拖延症患者并不争强好胜,甚至看起来毫不在意。一个工程承包人,经常拖着不交竞标书,直到来不及为止。他声称自己“对工作上的竞争没有兴趣”。但事实的真相是,他惧怕自己在竞争中的失败,就用一种“不感兴趣”的状态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感觉。
有时候,拖延还带点“给自己找台阶下”的意味。通过拖延,人们把自己放入了一个很难成功的境地。就像你用一只手打篮球,你就可以为自己惨淡的得分找到一个好的借口:我只是没有用上另一只手而已。这些“选择失败”的人喜欢拖延,以至于他们可以让失败万无一失。同时,他们还可以幻想:要是我尝试,我一定能赢。就像一个单身男生不断吹嘘,要是他有时间打电话的话,他可能会有很多浪漫的艳遇。
甚至在一些情况下,拖延的行为会受到鼓励。也许在拖延之后,我们反而阴差阳错地做得不错;也许因为拖延,别人称赞我们的小聪明或者高效率。甚至在最后期限过去时,那种骤然放松如释重负的感觉,也可能鼓励你在下次任务来临的时候,选择继续拖延。
另外,一些生理层面的原因同样可能导致拖延。研究成果表明,受到抑郁症、强迫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和失眠困扰的人们,更容易表现出拖延行为。科学家们甚至猜测,“拖延基因”的存在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不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博克坚持拖延症并非精神疾病。“拖延只是一种行为。”博克说,“与其称为可治愈的,不如称为可管理的。”这位研究了30年拖延症心理学家甚至还提出了管理方式的建议:把目标定得更明确、更合适。“把目标分成一小块一小块,每一小块分配一点时间来完成。”
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广大拖延者来说,这倒是个不错的消息。说真的,一边背负着“不靠谱”的恶名,一边被自己的负罪感折磨,你以为我们愿意这样一拖再拖啊?
《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
[美]简博克、莱诺拉·袁著 蒋永强、陆正芳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