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女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保健按摩 >

冬病夏治谁都适合?专家:这些患者千万别用

时间:2022-09-12 来源:保健养生 作者:网友投稿

“冬病夏治”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一种,是利用中医理论治病防病的体现。“冬病夏治”顾名思义就是冬天的疾病在夏天里治疗。对于阳气不足、虚寒体质的人来说,在冬天里治疗虚寒性的病症,由于体质寒,外界的环境也是寒冷的,再加上患寒性疾病,此时体内阳气不足,难以将病邪驱除出体外。而在夏天治疗此类疾病,盛夏之际,外界骄阳似火,再加上夏天人体阳气外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应用温热的、发散风寒的药物治疗,积聚在里的寒邪易于散发出来,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冬病夏治主要针对寒邪所致疾病

不过“冬病夏治”真的合适所有人吗?广东省中医院肝病专科主任医师池晓玲曾在家庭医生在线“健康十万个为什么”专家答疑平台上解释过此问题。她表示,冬病夏治并非人人皆宜

究其原因,冬病夏治主要针对治疗寒邪所致、好发于冬天的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等骨科疾病,慢性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也用于过敏性鼻炎等辨证属于气虚、阳虚的患者或虚寒体质的患者。因此建议非此类型疾病的患者慎重选择这一治疗方法。

三伏贴治疗此类疾病疗效显著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根据穴位的主治病证,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进行药物贴敷、药物注射、艾灸、埋线、刮痧、拔罐,或内服药物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治疗措施为三伏天的药物穴位贴敷(即天灸疗法,常采用具有温通功效的中药组方制成贴敷药物)。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发现,在夏季的三伏天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疗效显著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根据具体的病证选用不同的穴位,分别于三伏天各敷一次,同时可配合辨证施治的中药内服等治疗措施,冬病夏治的疗程最好连续应用3~5年。

为什么要冬病夏治?驱疾固元是根本

冬病夏治的说法在民间一直都是广泛的流传,对大部分人来说,冬病夏治的具体原因也会备受关注。那么,为什么要冬病夏治呢?

1.驱疾

夏季身体阳气最盛,皮肤毛孔大开,药物更容易进入穴位和经络,通过经络、气血到达病灶,起到治病效果。

2.固元

中医手法在进行“夏治”时,药物或按摩通过神经反射激发人体的调节作用,促使抗体产生,提高抵抗力。同时,调节内分泌、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起到固元健体的作用。

3.养阳

冬病夏治也符合中医里的“天人合一”思想,夏为阳,借助自然的阳气,驱除体内的阴寒之气,起到固元健体,补益阳气作用。

4.治未病

中医认为百病由寒起,冬天外界环境冰冷一片,如果身体内又有寒气,两寒夹击,不仅疾病不容易好,而还会导致寒气在体内的积累。冬病在冬季治疗只是治标,在夏季为治本。

通过“夏治”的手法,一方面驱除体内的寒气,去除引起的疾病的诱因,改变体质。另一方面冬季的寒气会在体内沉积成为病因,出现气血不畅、关节痛、手脚麻木和畏冷,夏天治疗可以除去病因。从两方面起到治疗未病的效果。

冬病夏治的方法,中医常用这几种

对想要进行冬病夏治的人来说,冬病夏治的方法,就需要大家提前进行了解。那么,冬病夏治的方法都有哪些呢?

穴位敷贴

这一疗法是在夏季三伏天,根据中医辨证理论,采用中药制剂贴敷于经络上的特定穴位,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到达经络和脏腑,来达到调理疾病的目的,这就是大家熟悉的三伏贴。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穴位贴敷,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盲、大椎、中府、膻中等。

艾灸

灸法一般用的是艾灸,以艾叶为原料,借助艾的纯阳性和药力,加之给人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调节脏腑阴阳平衡,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相比穴位贴敷、刮痧和拔火罐,艾灸是祛除身体湿寒之气劲道比较足的疗法。

刮痧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按一个方向刮动。刮痧能刺激经络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出现青紫色出血点(即“出痧”),以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疏通经络、舒筋理气、祛风散寒的作用,使人体的神经、循环、免疫、排泄等系统兴奋起来,加快新陈代谢。

哪些病适合冬病夏治?这三种最宜选

冬病夏治是不少人会选的方式,但需注意的是,适合冬病夏治的疾病类型也是有讲究的。那么,哪些病适合冬病夏治呢?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病不算大,但犯起来很“难受”,冬病夏治的效果很好。这是因为鼻居面部正中,为阳中之阳,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性最甚的季节,人体经络开放,血流畅通,此时在该处相关穴位进行敷贴治疗,可起“秤砣虽小拨千斤”的作用,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能力,从根本上改善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疾病的的症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急期治其标,缓期治其本"的原则,夏季治疗是一种治本的方法,属于一种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治疗方法。

肩周炎:

肩周炎是冬季的多发病,夏季症状多可减轻或消失。炎夏治疗,采用刺激相应的穴位同时配合一些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风除湿、强筋健骨的药物加以治疗,能解除或减轻肩关节的疼痛、麻木、酸胀症状,到冬季就可以少发病或不发病。

慢性咳嗽:

也是寒冷时多发。夏天,可采用中医传统的“夹脊姜灸法”,也就是在患者背部的大椎、定喘,以及脊柱两旁的肺俞、厥阴俞、心俞等穴位上,先用梅花针叩打,然后将切成薄片的生姜摊在穴位上,再用艾条熏烤。每周灸1~2次,可连续4~8周。贴敷的话,可用吴茱萸、桔梗、苏子,研面,用白酒调敷两肺俞穴、大椎穴、膻中穴,隔3日1次。还可配合服用一些补肾纳气、健脾益肺的中药。

推荐阅读:

  1. 为什么要冬病夏治?驱疾固元是根本
  2. 冬病夏治的方法,中医常用这几种
  3. 哪些病适合冬病夏治?这三种最宜选
  4. 三伏贴能治什么病?怎么使用?
  5.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配方有哪些?